分享

记忆中,丰县炒面的味道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云中锦书

在淘宝上搜索徐州丰县的小吃,本意想找红三刀,无意中链接到了炒面,记忆瞬间发酵,并且还发挥了丰富的联想,记忆中炒面的香甜刹那间唤醒了反应迟钝的味蕾,顿时感觉口舌生津。同时也看到了卖家的动态图,实在忍不住美味的诱惑,恨不得马上就能冲上一碗,一饱口福。

为了能包邮,赶快拍下了三件,放进了购物车,并且迫不及待的付款,一气呵成,还不忘和卖家沟通,请他尽量快点发货。

说真滴,如果不是今天网上看到,有关炒面的点滴,几乎都从我的记忆里流失了,甚至都想不起有这种食物了,童年时吃炒面的情景也自然而然的又浮现在眼前。

说起来炒面的制作方法也不算麻烦,只是当时大人可能觉得炒面不能作为主食,还要浪费时间去炒大麦,能炒好大麦可是个技术活,要把握好火候,炒嫩了磨出面来不香,炒老了面就会发苦,等炒好冷凉后,还要去磨房磨成面粉。

只是作为一种零食,或者是为单调的生活做一点调剂,总不能像磨小麦面粉一样的,磨上一口袋吧,要是炒个十斤八斤的,大人说人家磨房里的师傅还不太情愿给磨,嫌麻烦,所以轻易的我们都吃不上。何况母亲每年这个时候都忙不胜忙,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渴望吃到炒面的愿望,我们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姥姥和小姨家。

每年也就是大麦收割后,才能吃上一次,也不是每年都能吃到,那时候,每到大麦黄梢时,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大麦收割后还有一小段时间才收割小麦,小姨家干活的人多,所以每年她都有时间炒点大麦去磨房磨炒面,有时估摸着应该到时候了,在一天天的盼望中望眼欲穿,终于在等待不及的一个星期天,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邀上小伙伴步行去李月铺小姨家去一探究竟。

小姨总会给我们烧点好吃的,炒面如果做好了,肯定不忘用面瓢盛出不少送给我们,嘴里还惋惜着,这几天忙,想过几天给你们送去的,你来了就带走吧,给多了还怕你背不动,我心里说,你给我再多,我都能背走的。

一路脚下生风,到家后,来不及擦擦汗,更来不及喝一口水,赶快跑到锅屋(厨房)里拿出来碗和汤勺,让小伙伴提来开水瓶,用并不干净的手抓出半碗炒面,放上两勺白糖,开水冲进碗里,用汤勺搅拌均匀,炒面特有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我们都迫不及待的张着嘴要品尝,你一口我一口,一碗炒面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马上被瓜分一空,还好母亲在旁边提醒,每人再冲一碗,这次就要细细的品尝了,大麦被炒熟后的焦香,是别的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替代的,喝下去时,在喉咙里短暂停留的感觉,应该能和现在的德芙巧克力比美吧!真的有绸缎般柔滑,香香的,甜甜的。

那时也只有农历的六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糖发馍馍,平时不逢年,不过节的,对于肚子里缺少油水的我们来说,能吃到这么香甜的美味,咋能会不记忆犹新?现在回想,不放糖的炒面倒象咖啡的味道,看来我们还挺超前的,小时候都品尝到咖啡了。

有时离我们预计吃炒面的时间还有一些时日呢,姥姥也会颠着小脚蹒跚着,步行七八里路,背着一小口袋炒面,很突然的来到我家,给我们制造出一个特大的惊喜,我们每次总是先冲一碗稀粥状态一样的喝,然后会搅拌很干的,甚至还有干面在里面,直接用勺子挖了吃,有时噎的连呼救命,姥姥慈爱的嗔怪着我们,嘴里不停地说着,慢点吃,慢点吃,那情景还历历在目呢

时光荏苒,一转眼自己都人到中年了,姥姥走了,母亲也走了,儿时炒面的香甜的味道,亲人的味道,却一直在脑海里和舌尖上围绕,挥之不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