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沛县朱王庄:多年之后再次目睹你的容颜,还是没有半点生疏感!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大家都在看

酒香也怕巷子深,丰县的很多农人真的为此大伤脑筋!

请原谅:一个平台的能力太有限,这次我只选择了这位91岁的老奶奶!

——————————————————————

图文:红艳

对于朱王庄最早的记忆,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我所住的村子,大家都做着走街串巷卖细粉的生意。隔壁的大叔也是,他说,他进货的地点就是朱王庄。

由于很多亲戚都在那里,逢年过节,总会跟着父亲到那边走亲访友,夏天,几乎到每户人家,都能够吃到甜瓜,而冬天则能吃到花生。正因为这样,造成我一直对朱王庄的归属处于模棱两可的概念中。也许是离欢口镇较近的缘故,有时内心竟有这样的疑问:朱王庄是不是也属于丰县?后来,读高中的时候,才知道真正的答案。据历史记载,朱王庄村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地,其远世先祖世代居住沛县,后其历代祖先辗转多次迁徙,故沛县有“明先世家”之称。

现今沛县朱氏人丁兴旺,依支系分为东、西、南、北四房,各房英杰名流辈出,为沛县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王庄是古沛西房朱氏的聚居地之一,此外还有刘氏、董氏等。在明末由朱氏族众成立集市,朱氏族人乐善好施,数百年来吸引各方贫户来此安家居住。现在朱王庄形成以朱氏为主体,与数十外来姓氏共同居住的一万多人的村庄。



这次到朱王庄,有两个欲望的驱使与合一。一个沛县的亲戚说,自己在外打动,很想看看家乡的样子;其次,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涌动着想去一探究竟的冲动。藏在我心海的朱王庄,你是不是还是先前的模样?



其实,到朱王庄,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路边,一个打花生油的机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对朱王庄乡村的集市印象最深的,当是埋在记忆最深处的了。虽说这记忆被历史尘封得年深日久,可现在挖掘出来,稍稍拂去岁月的尘埃,即清晰如昨。




看着眼前似曾相识的一切。我油然想起第一次赶集的时候。记得大约还不到十岁的年纪,我与小伙伴偷偷溜到离家约十华里的一个小集市上,其实那时的我身无分文,到集上仅仅是看看热闹而已。家里都很穷,不可能像现在的孩子向大人要钱去逛街。后来去几次基本也都是这个样子。也许是人小心小,没见过世面,那时看集市真大,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有卖东西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赶集的当然都是四里八乡的农民,买卖的东西,不用说,基本都是农产品。


乡下的水果店里,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都可以品尝到。





无论天气如何,总不乏光临的身影,这是经久不变的光景。


像朱王庄街上的建筑,早已今非昔比,其余的似乎就根本不想改变。汇聚到这里的,多是各乡村汇集而来的乡邻,有最朴实的面孔,有最实际的辞令。


他们随时停靠下来,毫不掩饰地进行最真实的生存活动,既不会格外计较什么,也不会刻意忌讳什么,看上眼的,就会马上讨价还价。






一幢幢小区,悄然兴起,虽然和城市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但生活的方式,也在向市民迈进。

这里,你还找到最初的印迹吗?



这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不时传来彼此的谈笑声,这里总有种让人感到亲和的力量,可以肆无忌惮,可以笑逐颜开。




气温骤降,卖棉衣的摊位,一下子冒出来好多。



这里,我还是推荐下:如果有机会回老家,就买些咱老家的红富士苹果。



这,既是一种乡情的呈现,也是一种变相的广告。嘿嘿,反正我是记住了:朱王庄冷面和吴记碳锅。



眼目所充斥的,多是树木所展现的苍凉和萧条。



跟着父母赶集的孩子,似乎最容易怦然心动。即便是衣食无缺的时代,他们感兴趣的,依然是好吃的好玩的。每走到饭店门口或包子店、麻花、糖葫芦摊位前,他们总要在保持一段距离的情况下,多张望一会儿。


这条路上,每天都是如此周而复始,奔忙,是永不停歇的节奏。





看不清这位老人在卖什么,这样的年纪依然自食其力,让人禁不住肃然起敬。



朱王庄农贸商城。




包子铺。



这里,人来人往,吵闹是浮动的。在人潮里,仿佛自己就要被那些喧嚣声淹没。偶尔一两句扯着嗓门的吆喝声,算是听清了。还能听出来的,是顾客提高分贝的讨价还价声。


懂事的孩子跟着家人卖大白菜,这样生活的体验,是花钱,也体会不到的。

细粉还在,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那些年,香醇的味道。



现场磨制的香油。在老家,还是用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包装。



手工艺品小篮子,是现场编织的。


沿途走过,这里的味道也是混杂的,一段集市一种味儿。这一段葵花籽的味道散出的八角味儿,还似乎有奶油花生的奶香味儿;这一段有苹果的香味,有农家自己种的柑橘的香味儿。


这一段有辣椒的呛人的辣味,有香菜的味道,有卤肉的味道;这一段有些鱼腥味。


这里是猪肉牛肉各种肉类的浓郁味儿;还有热气腾腾的地方飘来的包子香,那里围聚着三五个大大小小吵吵嚷嚷的孩子……




眼下的乡人们,买鱼买肉,再也不用等到过年,只要想吃了,随时可以满足自己的味蕾。





在我小时候,胡萝卜缨子,大多拿来喂猪喂兔子,可如今,世易时移,人的理念也发生着大相径庭的变化,它们,被一把把捆扎,并成了很多追求品质生活之人的盘中菜。



菠菜,价格极其便宜。




新鲜的大白菜。




卖案板、菜板和小凳的摊位。



老人在卖自扎的扫帚。





又见拐角楼。

骑自行车,悠闲的逛街人。





布摊:原以为这样的摊位已经消失,可在乡村,它们依然展现出不同凡响的活力。



大葱,老家人离不了的一道菜。

在丰沛县的一些集市,随处可见农人的智慧。

卖炒货了。

家用农具,摆满了一地。

乡村离不开集市,无论是道路的遥远还是地域的偏僻,能够最大程度解决这一矛盾的就是乡村集市。






与城里的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商品不奢华,但生活用品丰富,价格合理,少有水分和暴利,买卖交易亦更加自由、随意。在乡村,人们把集市看得很重。在一个乡村里居住,如果没有超市可以,但是倘若没有集市,这个乡村就显得冷清,孤僻,不尽人意。失去了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消息沟通,这个乡村才真的成了一个闭塞的乡村。






而现在,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年轻力壮的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乡村集市上已经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在人来人往的人群中,大多是些中老年人在集市上做一些简单的买卖,更多的农品,则来自老百姓们的自产自销。




我每次到集市拍摄,都要顺带买几把青菜,不光图便宜,还要图吃起来放心,不像大棚蔬菜,上了过量的农药和化肥,对人体有害。




一袋又一袋,不知道干面掉sei的那种红芋,还是否存在?



集市上,卖菜的人很朴实。他们的菜,大都为了自己食用方便,种多得多,种少得少,剩余多了,这才拿到集市出售,换个零钱,不为营利。


买菜的乡亲,逛了几圈后,也满载而归。





和城市的大超市相比,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的小摊,这里,洋溢着家乡的味道。





苹果摊,如此简单,一个磷肥袋子,就是它的承载。



遇见熟人,通常也会这样聊上几句。



老家的治安,这几年越来越好,车子随意一放,真的是高枕无忧。





我有一些朋友,每次回家,都选在家乡的集市那天,一是回家帮着做些农活,二是顺便赶一赶大集,将一路所见所闻,拿回来当作话题。我听了,便觉十分欣慰,仿佛与我有关似的。




我承认,我是一个深有故乡情结的人。对于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面对渐行渐远的村庄,很难不会生出愈聚愈浓的乡愁。




我们对故乡的唯一期望,就是能够从故乡热闹的集市上,拣拾起童年的记忆,感受家乡熟悉的气息,尽管这故乡,可能是个缺乏诗意的僻壤。






江苏沛县农村商业银行朱王庄支行



两个中年人,骑车风驰而过。




油煎包,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俺的最爱。




信步游走的逛街老人,他头上的火车头帽子,俺也戴过。



卖材料的,各种调料应有尽有。





充气玩具,总是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沛县朱王庄卫生院



看着这攒动的人头,真有赶年集的感觉。



百事利,事事顺利!





这里的空旷,我先前的境况,简直是两个世界。





蜜桔的摊位前,争相购买的乡邻们。



也有一些车辆,从外地回来。



朱王庄中学,还是有些“高大上”的。



乡村的集市是一架琴,把乡村弹唱的悦耳动听;乡村的集市是一盘棋,把乡村摆布的天马行空。

乡村的集市是一本书,把乡村述说的声情并茂;乡村的集市是一幅画,把乡村描绘的绚丽多彩;乡村的集市是一首诗,把乡村书写的生动活泼。


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尝尝泰国莲子粥的味道。


是柿子还是西红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