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台一青年:7天相亲21次无果,现在的女孩找对象“货比十家”!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常津生

昨天上午,到鱼台县唐马姨妈家走亲戚,闲聊时,我问她,您的孙子怎么没在家,她说,一大早就被媒人带去相亲了,这些天有时忙的连饭都吃不上。春节回家才7天,今天都已经是21个女孩子了。

姨妈家在当地人缘不错,各路媒人听说她孙子回家后,就纷纷登门。见了这么多的女孩,但最终都没有下文。说到这里,姨妈唉声叹气,一脸愁容。

我说,您也告诉孙子,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对方人品好,能知情达理就够了。然姨妈的一句回应让我顿时瞠目结舌:是人家不愿意,现在的女孩可不比先前了,眼界高着呢,在外面打工,心都野了,过去,女孩找男孩子是“货比三家”,如今可以说是货比十家都不止……

姨妈还说,在他们村,像他孙子这样的适婚青年有10多个,几乎每个人的相亲日程,都安排的满满的。

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农村男女青年集中回乡,这个时段是娶亲说媒的最佳时机,也是七大姑八大姨说媒“业务繁忙”的时节。

在苏北的乡村,如果感觉考大学无望,18岁开始,无论男女,就会相继加入了相亲大战。如果一个男孩子到23岁还没有着落,那他打光棍的风险系数,就变得非常之高。

随着外出工作成为常态,女孩子们在外面,见多了城市繁华和南方地区的富裕,愿意留在农村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女孩在打工的地方,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选择远嫁到苏南、浙江。

如果不是听到姨妈说起这些,我真的还以为在乡村找对象,会更加通畅。

在我的理解当中,如今是网络时代,QQ、微信以及各种各样的相亲平台,如此这般,找对象的通道变得更加宽泛,寻找另一半应该更加快捷方便。

但事实上,由于常年在外工作,对于老家的乡村,我已是越来越陌生了。

前天,来到一个读高中时的老同学家,酒过三巡,他也聊起了自己的苦恼。

老同学的孩子今年已26岁,

母亲说,年迈的老两口之所以如此拼命,完全的因为他们的小儿子。这个年纪,已经到了一个极其尴尬接近“光棍线”的年龄,为此,他和妻子在工作的城市,省吃俭用,拼命赚钱攒钱,打算在丰县城给儿子买套房子付个首付。

在丰县、沛县、鱼台、砀山的苏鲁豫皖交界一带,结婚的费用大致如下:8万8的彩礼、一辆车、老家的两层小楼,县城里的一套房……这已经成为农村男孩子找另一半的“标配”。

老同学一边说着结婚账单,一边惆怅不已,虽然他已经为王儿子结婚盖了一栋四间两层的新房,但他离市场价的要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男性比女性多3266万人。近些年,“90后”乃至“00后”也已逐渐进入适婚年龄。

在苏北,外嫁的女孩,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在以往,听说远嫁,就犹如遇到洪水猛兽一样稀罕。但,如今却司空见惯,均付笑谈中。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所带给我的概念是:湛蓝明净的天空、淳朴热情的乡民、悠然自得的锄禾、邻里之间的互助热情,但,那都是我所畅想中的美好和谐画面,却因着子女婚姻的问题,而蒙上了一层无法涂抹的阴影。

我所在的村庄和周围的村庄没什么两样。中青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滞留在家里,守护着四季更替的几亩薄田。现在的村庄,已经只是年轻人春节期间稍一顿足的驿站,他们的身影,只会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回家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相亲。

其实,老同学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南京一直从事物流生意,经济能力尚可,只是人矮小了一点。

身高的瓶颈,也成了他“屡战屡败”的因子。

据我所知,在每个村庄,几乎都有牵线搭桥的“媒婆”,但由于他们年龄偏大,再加上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介绍对象的成功率低的令人心寒。

况且,那些在外“混”了多年的女孩子,早已不可像上一代人同日而语,父母的忠告,在她们的心里,仅仅是可有可无。

有了合适的年龄,还要有殷实的家底,有了殷实的家底,还要有攫人眼球的长相,缺少其一,你相亲的路上,必定是充满荆棘。

在相亲队伍里,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是离异男人。

姑表弟的邻居小滨,曾是我儿时的小跟班,在大年初二那天,就到沛县龙固镇相亲去了,结婚五年,还没有感受到“七年之痒”的味道,和妻子的感情,就走了尽头。

他,这些年一直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打工,每年大约有12万左右的收入,自己在国外,节衣缩食,把钱统统邮寄到家里。

未曾想,妻子却红杏出墙,灵攀高枝。

趁这次回国,今年29岁的他,也“马不停蹄”的走入相亲的模式里。

12次相亲,换来的只是一身疲惫。

“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都要有‘相亲焦虑症’了。”表弟说,这种感慨是小滨亲口告诉他的。


同样,我同村知春叔的儿子,是2010年考上的北京大学,当时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整个小村都沸腾了。考上这样的名牌,在我们这里有史以来,是唯一中的唯一。但毕业后的烦恼却尾随而至,儿子毕业后,工资虽然不低(现在每月10000元左右),但除去各类保险、住房公积金、房租及吃住的费用,到手的也仅仅四五千元,他这点薪酬,要想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买房,困难之大,超乎想象。

去年,知春叔的儿子谈了四川成都的女友,随后,孩子结婚的事宜也慢慢提上日程,四个月前,儿子在电话里说,他和女友已经登记结婚了。

得到儿子这样的喜讯,知春叔高兴的一夜未眠。

然而,就在上个月的中旬,儿子的一席话将把他的愁烦带到谷底。儿子说,结婚后,发现自己女方的“三观”不和,在一起还不到三月,两人就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于是,长痛不如短痛,分手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先前,在农村,说起离婚,简直是奇耻大辱,但随着时光的雕琢,这种刻在乡民心中的情结,也象过眼的云烟一样,被风吹散。

在我们周围的几个村庄,年轻人婚后又离的家庭,几乎占了五分之一。虽然不能冠以“离婚成了一种时尚”来形容,但一个事实却无法回避,人们对待离婚的态度变得漫不经心或随便。

女方离婚后,比较容易找到情感的归宿,而男方,则陷入一场无限期的等待里。

象我们父辈那一代,哪怕吵得天翻地覆,哪怕打得天昏地暗,依然是牵手一生一世,直至白首终老。但现在的年轻人却一改往日父辈们的坚守,在他们的嘴里常常是这样的口头禅——能过就过,不能过就拉倒。

表姐的孩子是今年5月份离婚的,表姐说,当孩子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她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丢人现眼不说,孙子也一下子失去了母亲。现在谈及这件事,表姐还是以泪洗面。

不过,这还不算真正触目惊心的,在我隔壁的村子,就有一位在孩子离婚后,母亲因受不了这样的刺激,而精神失常,现在她每天自言自语,疯疯癫癫地走在村里的小路上。

为此,我也深入了解后发现,乡村年轻人离婚的原因,和对象的居住地有很大的关系。在同一地域的,由于生长的环境和成长的背景大致类似,婚后更容易彼此接纳和包容。而相距甚远的两个家庭,离婚的概率就相对较高。

在找对象困难重重的今天,也有一些父母选择“另辟捷径”的方式,把孩子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

这个案例,是一位发小的妻子告诉我的。

他说,年初六,她参加了一场婚礼。婚礼过程中,她看到新娘旁边,始终站着一个七八岁的忧郁小女孩。

在吃大席的时候,她把这个心中的疑问告诉了旁边的一位大婶。那大婶的回复,真的有点让人有石破天惊的味道。

大婶说,那个女孩是新娘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新娘子离婚还不到三个月,就再次披上婚纱。

由此可见,离异的女子,也成了“香饽饽”和“抢手货”。

在娶妻难的背后,所有的芥蒂和困扰,都被抛之脑后。

不论是实际存在的性别失衡,还是社会流动加速下,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等等,男女青年在婚姻进入上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农村男性的婚恋困境不仅意味着情感上的压抑感和失败感,还意味着社会评价上的无能与落魄。

这两年,很多农村地区00后已加入“相亲大军”,真的不知道那些80后和90后的未婚青年,该何去何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