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子女,从吾辈起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董凌燕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养老问题上,现在的中年人起着“打破旧世界、重建新世界”的作用,尤其是农村家庭出身的人。在旧的世界,养儿防老,中年人的父母大都在六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上的农民大都没有养老金,且少有积蓄,其养老只能靠子女,对他们来说,若解放子女,意味着自己老无所依。

在新的世界,独生子女的现实,让养儿未必能防的了老,所幸,中年人大都有养老金,将来的养老可以靠自己的养老金和积蓄,随着各类养老院的普及和完善,解放子女,未必不可行。

宋朝陈元靓《事林广记》:“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两者是并行关系。养儿如积谷,防老先防饥。从理性上来说,人生中所有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交换关系,经济利益或感情的交换。父母与子女,交换的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恋人之间,交换的是,你给我以爱,我还你以情;夫妻之间,交换的是,性与荣辱与共;朋友之间,交换的是,理解与互帮互助。

当然,人不仅有理性,还有感性。感性是爱,父母兄弟夫妻朋友之爱。如一棵大树,理性是树干,感性是枝叶。如一座大厦,理性是建筑结构,感性是附丽于其上的精美装饰。

父母养育子女不仅谈不上伟大,反而可以说父母占了子女的便宜。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但是,看着子女一天天长大,是欣慰,是幸福,另外还会有一种无私奉献带来的伟大自豪感;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可是,看着父母一天天衰老,是伤感,是无奈,另外还会有一种唯恐照顾不周带来的道德压迫感。

父母养育子女,父母双方和子女都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父母二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子女赡养父母,其伴侣和父母并无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子女和其伴侣二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夫妻不齐心,诸多矛盾由此产生。

父母养育子女,是由人类种族繁衍的本能所驱动,这本能表现为父母之爱;子女赡养父母,是由子女爱父母的血亲所驱动,并由道德力量保驾护航。“子之爱亲,不可解于心。”也是本能。但父母爱子女与子女爱父母的程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否则,曹公何来“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的感叹。

世人可以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但,更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实。谁又比谁高尚多少呢?站着说话的人永远不要批评挑担的人会腰疼。

在过去的漫长的人类文明里,人们依靠老人的生活经验指导生活。老人的身体在衰老,而生活的智慧在累积,老人掌握着过日子的话语权,所以老人在大家庭里处于权力的中心。老人获得尊重和爱戴,并非完全依靠道德力量,更多的依靠的是其时间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

在现代这个社会里,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日新月异,老人的生存智慧越来越派不上用场,也就是说,掌控生活的能力,老人不如年轻人。话语权,落到了已经成年的子女手里。处于时代交错中的老人(大概目前六七十岁的人)会有失落感。好不容易媳妇熬成了婆,婆婆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没办法,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如此势利,谁的能力强,谁就有话语权。

我们总是在提倡感恩教育。子女要感恩父母把自己养大。在这个世间,恩,是最沉重的负担。孔融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孔融的此段言论,猛一看冷酷无情,却不能不承认其理性。父母养育子女,繁衍生息,动物尚且如此,本能而已,何以谈恩?

在长长的生命链条上,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是前后相扣的一环又一环,谁与谁不过都只有刹那光阴的缘分,谁是谁的恩?谁是谁的仇?国人之所以把“孝”列为百善之首,是漫长的农耕文明造成的。当生存只能依赖体力劳动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生存只能依赖子女的供给,那么,“孝”,就是老人的生存保障。生存是第一位的。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个人的独立性增强。独立,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孝,而是孝的含义不再单纯的意味着端茶倒水,更多的是互相理解共同成长。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彼此拥抱,又,各自独立。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在一起时,相濡以沫;不在一起时,各自遨游。没有必要整天大眼瞪小眼的厮守在一起。世界如此美好,人生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要把精力和时间过多的花费于各种关系之中呢?

所谓婚姻,所谓子女,都是可由个人的喜好决定其有还是没有。一个人不是非结婚不可,一个人不是非要有子女不可,如果一个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为什么一定要有婚姻,一定要有子女呢?

随着养老制度的完善和普及,养育子女,将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体验为人父母的感受。子女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美好润泽、丰富、饱满了父母的心灵。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全的关系,父母成全子女以生命,子女成全父母以圆满。

养老,靠的是自己的养老金和年轻时的积蓄。经济与精神的独立,是老年生活质量的保障。经济方面,伸手向别人要钱花,无论这个别人是谁,都没有尊严可言。古语云:“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精神方面,没有自己的爱好,精神无所寄托,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子女有压力,自己有怨言。完全靠道德力量维系的责任和义务注定是靠不住的。道德,强大到所有人都不能忽视,却也软弱到束缚不了任何人。在将来,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养老制度,一份人人都能有的养老金,远比子女,更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讲规则,越来越富强。没有规则,就没有富强;没有富强,“解放子女,从吾辈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后记:这篇文章,纯属个人观点,讲的是普遍现象,排除极端个例。不宜以偏概全。有感而发,偏激之处,望各位海涵。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理性的看待养老,理性的看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非对某某现象进行道德评判,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道德评判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产生自我优越感的。太多的人认为别人不孝就意味着自己孝顺,别人卑鄙就意味着自己高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赢得尊重,不是靠老,而是靠老而有德,老而有能。年轻时不被尊重的人,年老了就值得人尊重了?父母与子女的和谐关系,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