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近,这两场“同学聚会”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古岸云沙

图:来自网络

这个月,同城的同学聚会连续两场,大家相聚不远,可以抽出时间聚一聚,联络一下感情,女人们之间,不象男人,单身匹马,大多是带着孩子,一方面是同学聚一聚,聊一聊往日的生活、工作、家庭、孩子,另一方面也想让各自家庭的独生子女有一个机会交交朋友,玩一玩。

最近,这两拔聚会带给我一些思考。

一是月初时大学同学的聚会。

上大学时我们是“四人之帮”,经常一起玩,她们三个皆自小生活在如今工作的城市里。我与她们的交往说起来也算一个例外了,在她们面前我没有任何农村孩子的自卑与附会的虚荣。

虽然我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圈子。她们都是非常善良率真坦诚之人。我们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带着孩子去“土大力”吃韩国烧烤,享受一下小资的生活。这种生活未必是适合的,然而却是人所向往的,而且是人内心的一种需要,一种生活的调剂。

前天,高中同学来家里玩。加上我,又是十二个。

虽然都在一个城市里工作,算起来聚会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都是农村里来的,说话之间,还带着老家里的土味儿。我们之间的交流完全是一种生活化的交流。

本来打算请她们出去吃饭,然而她们是过穷日子过惯了的,都不同意,只好在家里做,四个人挤在橱房里,洗的洗,切的切,炒的炒,不一会就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吃过饭,我们晒着太阳,坐在阳台上聊天。照例是聊孩子、聊丈夫、聊公婆、聊工作、聊生活。

尽兴而散。

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交往与交流。

生活的起点不一样,身上所背负的亦不一样。

城市朋友也有生存的压力,也有生活的苦恼,然而这种苦恼与压力对来自于的农村朋友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农村朋友大多找农村孩子结合,这不仅仅是一种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还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人的生存观念一点点培植起来,不可能一下子就更改过来,城市与农村有许多无法融合的距离。

两个人农村的孩子走在一起,他要背负双方沉重的家庭。父母的养老,兄弟姊妹的相携相扶。你考学了,你花了父母的钱,他没上学,你就有义务帮他,而且要付出得更多一些,因为父母为你付出的多。这是责无旁贷的。

工作,买房,生儿育女,白手起家。

无人看孩子,因为父母都要在家里种地。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就要拖累孩子。除非父母不能动了,他指望的还是你。

因为你在外工作,你走出去了。他永远不理解你踏着两脚泥,半卷着裤管,赤脚走在城市大街上的难堪与痛苦。他也不需要理解,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去理解你。

你家的事,他家的事,没有十年的磨合与挣扎都无法支撑下来。有时并非两个人不合,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的磨擦。

根深蒂固的传统,根深蒂固的观念,根深蒂固的习惯,与城市的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婆媳、兄弟、妯娌之间,可谓矛盾重重。并不因为你生活在城市里,这些矛盾都再不存在。

然而为了孩子,也只能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或许慢慢地走下来,一切都慢慢地承受下来,等到父母们一天天老去,等到自己活得明白起来,才觉得一切生活的艰难都是一些苦涩的淡淡远去的快乐。

然而这个过程多么漫长。

或许我对我的城市朋友不大了解,因为我无法深入他们的生活,虽然他们的生活,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也会是我们的下一代,所将要经历的。

然而我想他们的生活应该是轻松一些,更自我一些的。

相比而言,我们活在城市里太累了。

虽然累,却乐此不疲。

就像一位伟人所说的:以农村包围城市。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