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又至,远在他乡的你,能回老家吗?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春煦文苑

诗人说:

端午的雨水

把我们心中的一个名字

轻轻

包进粽子里的怀念

和着

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被后辈细细咀嚼

那股特有的清香

足以让一个民族挺起脊梁

是呀!在我们民族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恐怕端午是最具文化内涵和民俗诗意的,也最能呈现我们民族的赤诚爱国和亲贤远佞的精神大义。尽管端午节的由来有四种说法: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图腾祭;但是,纪念屈原说最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流淌着芸芸众生的诗意血脉。因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所以端午节又称“诗人节”。

端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流淌着爱国和民俗的诗意。从古至今,诗吟“端午”,绵绵不断,如清风唱晚,情韵缠绵。唐朝诗人殷尧藩借诗抒怀:“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感兴》中直抒胸臆愤怒勃发:“千金铸镜百神愁,功与当年禹服侔,荆棘故宫魑魅走,空馀扬子水东流。”

现代作家老舍在诗歌中则抒发的是生活的况味:“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诗人生活的甜酸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社会的风云变幻,百姓的幸与不幸,一经端午这个节点的触发,便在诗歌中肆意的奔腾,激荡起华夏儿女情感的汹涌澎湃。

端午的民俗种在孩子的童年,慢慢在生命的历程中长成葱茏的记忆。至于端午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佩戴香囊等风俗,似乎江南盛行,对于我们丰县人来说,大多的记忆就是改革开放后每年能吃上粽子,这之前粽子也是稀罕的美食。

我们青春的记忆里汪曾祺先生那篇《端午的鸭蛋》对端午习俗的描写妙趣横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作家的生花妙笔将苏中高邮的端午状写的独特而富有吸引力,因该文选人中学课本,一代又一代的人读过,大概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有深刻的记忆。

今天,物资丰富了,在丰县老家,超市一到这时节各种各样的粽子应有尽有。尤其在城镇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卖粽子的,蜜枣粽子、肉馅粽子、竹筒粽子等在学校门口常常成了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期盼,让他们大饱口福。

前几天,到地处欢口镇的丰县机械制造园区散步,新建的花圃、草坪,笔直的柏油主干道,正在建设的厂房,尤其是那一片茂盛的芦苇,翠绿、清香带着濡湿的水气,沐浴着初夏清晨的阳光,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新建的园区,尚未投产,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确是晨练的好地方,边走边吟咏唐诗宋词,正沉浸在美妙的诗情画意中,两个年轻妇女的对话让我从诗歌的意境中走出。“看看,这苇叶鲜嫩肥厚,包粽子绝对没比的。”“是的,我们这地方真好,大城市车多人多,空气污染,他们到哪里找这么好的苇叶包粽子!”

放眼望去,两人正在芦苇丛边采摘苇叶,看着春风满面的老乡,我搭讪到:“采摘苇叶,自己包粽子?”“是的,自己做的料子实在、新鲜,比超市的味道好,吃的放心、舒心。”是的,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家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动手包粽子过端午,飘香的端午,舒心的生活,故乡百姓终于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小日子过得甜蜜美满。

诗意的端午,流淌在我们崇尚先贤挚爱家国的血脉;民俗的端午,彰显着我们民族驱邪匡正热爱生活的情怀;飘香的端午,写照着我们今天中华圆梦小康日子的香甜。端午,犹如一泓鲜活的清泉,荡漾在我们生命的五月,这种绵绵的诗意,悠悠的民俗,暖暖的感觉,香甜的记忆,将永远蛰伏在我们心灵深处,漂浮在我们灵魂的苍穹,缠绕在我们生活的殿堂,不会泯灭,伴我们穿行风雨,走过了多少年,就会香甜多少年。

时序五月,正逢端午,远在他乡的你,能回老家吗?母亲将思念与惦记包进了香甜的粽子里,那香甜正溢满故园,亲人也在等你回来过端午,也许因工作你不能来,打个电话吧,让问候与亲情染香五月这个诗意的民俗的端午,别给思念与亲情留下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