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县欢口镇刘大庄:清明节,有谁还记得村里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红艳

文:红艳部分资料由刘运力先生提供

每年的清明节,是国人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日子。我们在这一天追忆已故的亲人,是哀悼,是思念,也是为了在感恩中继续前行。

在这个有仪式感的日子里,除了祖宗至亲,还有一群人同样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同铭记——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烈士。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丰县二区(即现在的欢口镇,下同)刘大庄村属冀鲁豫边区的第三专署(亦称湖西专署)管辖。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刘大庄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们中许多党的优秀儿女为了抗日救国,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解放中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壮丽动人的一页。

刘大庄村是建立共产党基层比较早的村庄之一。老共产党员刘喜修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在刘大庄村积极发展党的革命事业,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先后发展的党员有赵正方,马守中,刘荣贵,刘荣跃,刘奎修,刘永福,刘德宽,刘荣裕,邵世瑾(女)王兰馨(女)等十多位同志。并于一九三八年建立了刘大庄村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还建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发展农救会员六七十人,成立了民兵队,妇女救国会和儿童团等群团组织。

一九三九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下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开进丰县二区,刘大庄村人民热烈拥军,踊跃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优秀男女青年先后参军参战三十一名,他们当中的刘荣昌,刘永俭,刘德宽,刘荣华,刘荣升,刘奎修,刘荣跃,刘荣裕,刘荣福等九位同志,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清明来临,欢口镇关工委和镇中心小学组织全校师生到刘大庄烈士墓,开展“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活动。





学生代表向烈士墓敬献花圈和花束,孩子们虔诚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刘奎修烈士之墓。



刘奎修一九0二年生人,一九四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四年任刘大庄农救会长。一九四五年在丰县二区划归沛县改为沛九区。一九四六年八月国民党反动派开动大军近占苏北解放区,九区部随沛县政府撤退到黄河北的阳谷县,在临退时党组织决定刘奎修就地转入地下,在当地坚持对敌战斗。

一九四七年六月领导指派刘奎修去黄河北阳谷县找沛县政府,途行到鱼台县的王鲁集时,不幸被敌逮捕,他顽强斗敌,宁死不屈,敌把他就地枪杀,英勇就义,时年四十五岁。



刘荣耀烈士之墓。



刘大庄的九位革命烈士,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放全中国人民而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刘大庄村革命烈士和全国各地的革命烈士一样,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光荣牺牲的,他们死的意义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永远为人民所钦佩敬仰。



通往村后田间小路,宁静而安祥。



远远望去麦田里刘荣裕烈士之墓。



远远望去麦田里的刘荣福烈士之墓。革命先烈们安息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多少英雄的事迹,有多少人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们走了,但他们的事迹会幻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我们心里。

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富强的中国。我们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烈士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深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因为你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民族的不屈脊梁。








刘奎修烈士之子刘永强。





刘奎修烈士证明书。



勤劳朴实的爷爷走在充满花香的小路上!



岁月赴汤蹈火,温情只增不减!刘大庄村人生活的幸福,无处不在。
 



这就是四月美的彰显,到处被郁郁葱葱的绿意和繁花包围。







我们的老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村庄的故事,也是贯穿我们童年的故事……






油菜花开放到极端的淡雅,兀自绽放在在大自然的明媚阳光中,周而复始地浸染着一个又一个的春天,交替轮回中一年又一年地恬畅而芬芳…







其实,只要你有空常回家看看,来到广阔的乡村,就会发现,这里到处都溢满着浓浓的诗意。




这样的画面,带来了一丝由衷的欣喜与慰藉。 每每触及这些,都会打开我埋在时光厚重尘埃里的美好记忆。






我们都是乡村章节里的一个字符,渺小但温馨,乡村用博大包容一切,我在字里行间感觉不到拥挤,倒像规划好的乡村楼房,一排排,站立出鲜活、站立出气势、站立出乡村的样子。




捧起一把泥土,我闻到的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就是这简单的味道,把精气神渗进我的血脉,让我热血沸腾,无论天涯海角,乡村都流在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里。



绿色环绕的老房子,充满了诗情画意。



行走刘大庄乡村,我不但专注于其上的风景和风情,而且,更仰慕她背后的英雄故事。

历史已经远去,但当年勇士们的坚定信仰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他们理应受到子孙后代的敬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