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县大沙河“知青岁月纪念点”,旧址里藏着一代人的回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常沐恩

图:老佛哥

1963年8-11月,徐州铁路中学40名学生和徐州知青、社会青年、下放职工50多人、苏州农校毕业生近20多人,进驻大沙河果园。1968年11月3日,首批近200名南京知青,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捆好行囊,告别了父母,奔赴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来到丰县大沙河畔,与建设果园的先行者和其他农友,共同艰苦奋斗,辛勤劳作,为把沙荒建成绿色果园奉献了青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时代当时年轻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如今一晃几十年,昔日雄姿英发的他们都已满头银发,回望那段岁月,不知他们会有何感想。

看到墙壁上的标语,我们仿佛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当年的知青居住的红砖瓦房,而今破败不堪!

有人对“上山下乡”全盘否定,这完全的偏激的做法,对当年的年轻人而言,什么苦活累活都体验过了,在他们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任凭寒风凛冽,任凭恶浪惊涛,都不在话下。这,正是他们“老知青”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年的知青们早已不见了踪影,唯有当年出工干活时的铁钟还默然守候在那里。它锈迹斑斑,布满岁月的沧桑。

行走在这里,依稀能看到那时知青们热火朝天干活的样子。

看着眼前的一切,抚今思昔,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门窗上的绿色藤蔓,长的郁郁葱葱,只是少了欣赏它的眼睛。

不知道故地重游的知青们,看到眼前的场景,会不会热泪盈眶?

这一排老排房子,当年谁曾住在这里?下乡的这些年,这里承载他们多少苦乐年华!

当年的知青们,以勤劳的双手和超人的毅力,向荒沙开战。没有宿舍,他们就搭草棚、睡地铺;没有水吃,就自己掘井打水;没有伙房,就挖露天灶,他们几年,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里。唯有岁月见证着这一切。

墙上的图画上,记录了他们的付出。他们和大沙河两岸的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经过多年奋斗,辛勤汗水结成了丰硕成果,昔日的荒滩已绿树成萌、花果飘香、生机盎然。回眸往事,感慨万千;青春历程,永志难忘;岁月如歌。

窗户已经残缺不堪,唯有记忆还如此鲜活。

那段岁月,我相信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用手触摸那些文字,犹如触摸那些难忘的往事。

记忆,悄无声息的藏在岁月深处,不容易找寻,但从来不曾消失!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事,当我们再回首,用审视的目光看着这里的一切时,你会发现,不管过去的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总有美好的回忆,藏在彼此的心里。

弹指间,时光流逝,恍如隔世。遗留在这里的青春,历历在目,虽尘封已久,但挥之不去。那些年的知青生活,使那些年轻人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体验到了人间百味。这也不失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