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辞掉年薪15万的工作,只为回丰县老家卖“煎包”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图文:韩正伟

人对于食物的偏好,多半有记忆与习惯的导引,小时吃过,种下了原始的味道,忘却就不易了。

在这个世上,有一种情感历久弥坚,那就是故乡的味道。不管我们人在何方,它都不打折扣的融入到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情感,再扩而大之,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我们的精神里。

有时,我也在想,那些食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超越物质的温暖情怀,引发我们集体述怀,情难自制?

我想,丰县的煎包会告诉你正确答案。正是因为这种“舌尖上”的感受,才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它关联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对于家乡的味蕾,永不失约。一旦闻到它的味道,内心便会产生别样的律动。



提起丰县欢口镇的包子,就不得不提“幸福九香”包子铺。此处的包子个大、皮薄、干净卫生、松软可口,种类繁多,可谓生意兴隆,有口皆碑。


“包子铺”创始人是刘老先生,原来在外地,挪到此处十年整了。开始是两个人的小铺,到如今已经发展到八九个人,从租房子到买下自己的房子,历经不少艰辛。

十年磨一剑,如今包子铺生意红红火火,离不开刘老先生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他们诚信为本的做事风格。



刘老先生的儿子刘彬彬,看到父亲辛苦,孝顺的他毅然辞掉年薪十五万的工作,回丰县老家帮助父亲打理包子铺。看到我们拍照,满面笑容,热情招待我们品尝包子。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在家创业一样辉煌。



包子制作过程说复杂也简单,说简单又不易。从切菜、调馅、和面、发酵、揪面积子、包包子、下锅、上火、加水闷蒸、加油、正反油煎,闷蒸、出锅。我们吃的津津有味,但你可曾看到他们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忙碌的身影?


 

工人们正在包包子,荤素分开进行,忙的不亦乐乎。

 


摆包子也是个技术活,就像种庄稼,也有行距间距。摆稀了包浪费资源,摆稠了包子难熟,还容易走形。一锅摆六十个左右。



煎包子更是个技术活,全凭着经验,根本不用看时间。什么时候该加油,什么时候该翻,刘老先生总是胸有成竹。毫不夸张地说,他对于包子铺的作用好比任正非对于华为,灵魂人物般的存在。

老家丰县的著名作家赵本夫的文章里,聊到老家的各种小吃,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乡的水煎包,他津津有味地忆起那滋拉作响的煎锅,锅里那两面煎得金黄、一面白嫩松软的包子,还有包子周边那层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膜。

吃包子,喝辣汤,是乡亲们最爱的早餐,以大大的黑胡椒提味,再淋上些许芝麻油,极是够味。


特别要说的,还有家乡的粥,白稠似膏,豆香浓郁。本地人喝粥从不用勺子,趁热端起碗来,沿碗边“呲溜呲溜”一口口来才够味儿,醇香连绵不绝,乡情油然而生这种粥要比豆浆浓得多,一口一个窝,口感极细爽,还稍带些焦香。一碗下去,舒心养胃,用丰县话形容——“赏运”!


几个煎包 ,一碗粥或辣汤,配上刘彬彬包子铺自家腌制的咸菜或辣椒酱,再嚼上几瓣大蒜,真是味!

 

 

年轻漂亮的妈妈带着孩子买早点,小朋友好奇看锅里香气飘逸的煎包。

刘彬彬说,几乎一个早上,没有半点休息的时间,但因着能够为大家服务,收入和付出等价,他所有的疲倦都会化为乌有,只有到“客人”们散尽,他才觉察到自己已经累的不行了。

 

每天早上,这样的场景都会周而复始的上演。简单、随意、淳朴、亲切。


 

亲朋好友早上小聚,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增进了情感,又节约了时间。

 

 

街上的老人对包子都有深深的感情,有时候,他们吃的不是包子,而是对岁月的追忆,吃的是一种情怀!

 

 

酒足饭饱踏上归程,回首再望包子铺恋恋不舍,和她明天继续相约!

 

我很钦佩刘彬彬的勇气,也正是因着这些年轻人的回归,故乡的味道才能够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每次从打工的城市回到丰县老家,到刘彬彬那里吃煎包喝辣汤,已经成了我必备的“保留项目”,因为,这才是老家最本真的味道。细细品味,家乡的煎包,沉淀着故乡纯正浓厚的麦香,那是一种深沉的气息,飘荡在每一个虔诚的丰县子民心里,浓烈的无法抗拒,难以释怀。有空的时候,来我们丰县吃煎包喝辣汤吧,我请客,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