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农村结婚的四大步骤:谈话、定婚、看日子、结婚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朱海东

图:来自网络

老家的乡村,结婚的程序复杂繁多,但总的概括来,不外乎见面、定婚、行礼、结婚四大步骤。

谈话——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时的农家小子只要到了一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托介绍人说媳妇。皖北乡村的婚俗,是经中间人介绍后,青年男女双方,彼此要进行见面交谈。见面地点一般设在介绍人家里,或集市上某个地点。

通过交谈,或吃上一餐饭,双方有好感,没意见,可继续进行二次、三次接触。第一次见面后交谈,一般介绍人不再介入,由男女双方自便。此间,双方还可到对方家里走访。男去女家时,必须带礼品;女去男家时,一般由男方相引,男方父母必须给姑娘“见面礼”,衣物或红包(封钱)。如女方慨然受之,则视为没意见,下步可行“定婚礼’。

定婚——男女青年双方,以及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一般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四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订了亲,男方父母会把多年的积蓄拿来给儿子建新房。经济宽裕,就建三间混砖的大瓦房;手头紧了,就建三间土瓦房凑合一下。平日里,男方还会让人捎信主动约女方不定期赶集上县,买衣逛店,加深了解,联络感情。更有那青年男女借着外村放电影的机会,和心上人偷偷约会,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那一场场农村的露天电影,不知成就了多少对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

看日子——两家定婚后数月或几年,男女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男家同女家议定结婚日期,在婚前一月左右,男家同介绍人一起,带上肉、酒、果子、糖和结婚衣物、首饰等到女方家。要回女方生辰,商量结婚的好日子。女家设宴招待,如没意见,席间就议定婚前急办事项与有关手续。日子确定后,女方要请人赶制嫁妆,一般包括桌、椅、柜、被褥等居家生活必备用品。

结婚——结婚日期多选在三、六、九或五一、十一、元旦等喜庆日子。新婚头天男方家杀猪择鱼,过油焯菜,好不热闹。晚上,就开始宴请前来参加婚礼的各位宾朋。条件好的,还会请一班唢呐吹上大半夜,还有震耳的铁铳 “轰隆、轰隆”地向人们宣告农家人喜事的降临。

次日一大早,即结婚当天,新郎一家的行人就抬着酒、肉、鲤鱼、果子、糖之类的礼品,一路打打闹闹来到女方家抬嫁妆。大概十点钟光景,伴随着唢呐声,打扮一新的新娘由两个娘家哥搀扶着送到车上。

中午近十一许,车子来到了新郎家门口,下车的大挂鞭炮、唢呐和铁铳也随之响起。然后由新郎家请来儿女双全的两位同族嫂子把新娘扶下车子。

紧接着,伴随着大老知高亢的吆喝声,新郎、新娘会在放有红蜡烛、香炉的方桌前举行沿袭了几千年的婚礼仪式。在向长辈行过跪拜礼之后,年轻小伙子还会再闹上一番。

这时,帮忙的乡邻按照分工拉桌摆筷、端盘上菜,热闹的新婚场面宣告结束。第二天,新婚的男女就会持介绍信,到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第三天,新郎新娘回过门,新娘就要收回心安安分分地和新郎过日子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家的婚俗基本上仍未能脱离这一程序,只是定亲的信物由原来的“四大件”变为了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组合柜,拉新媳妇的车子越来越趋向高档化。拥有吹打高手的唢呐班仍然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只是新婚男女的年龄由二十来岁推迟为车二十二三岁,他们在身心更加成熟、经济条件更为优越的氛围里步入了人生婚姻的美好殿堂。

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打工经济的兴起,天南地北的姑娘和小伙,彼此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双方分头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男方会选个吉日,租辆轿车,带着烟酒和聘礼,到女方家高高兴兴地商定结婚的有关事宜。订亲的信物也变得越来越贵重。结婚时,新郎不惜重金租来迎亲车队,还花一两千元请来了城里的乐队,请来了新婚录像师,让幸福美好时光永久保存。

如今,世事在变,婚俗在变,不变的是那沿袭了几千年的古老婚礼仪式和主婚人响亮地喊出的主婚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