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年前,丰县人是如此过冬的,太不可思议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凤翔

图:来自网络

如今,天气越来越冷,在朋友圈,看到不少地方在晾晒过冬的方式,今天,我也想说说,在四十年之前,丰县人是怎样过冬的!

那时,没有人家用煤球炉子,做饭的柴禾,都要东拾西捡,比较稀罕,平时烤火取暖是绝对不允许的,只有客人来访时才抱把柴火给客人烤一烤。所以那时烤火也成为招待客人的礼数。

我刚上小学时,丰县还隶属于山东省,教室里还放个火盆。一年以后丰县划归江苏省,教室里火盆才被撤销了。

那时冬天特冷,雪也下得大。记得有一年大雪下到膝盖深,孩子上不了学,就全村发动为学生扫雪开路!那时学生上学都把手脚冻得生疮。早晨上课老师讲课讲十来分钟,就让同学站起来跺脚,跺完脚,老师接着再讲课。

现在看不到“烘篮”,年轻人都不知道“烘篮”是什么了!过去有小孩的人家用烘篮烘被窝,把火盆放在床上,用烘篮扣上火盆,把被子搭在烘篮上,一回儿就把被子烘暖。

烘篮是用条子编的,形状就像远看到的奥运“鸟巢”,我就想“鸟巢”是不是抄袭了丰县的“烘篮!那时还没有用热水袋和盐水瓶子取暖的,一是人们还不知有热水袋,得病也没有输液的,小医院也就没有盐水瓶了!

还要说说那时“地窨子”,每到冬天,有人家在地上挖个大坑,用木棍和麦秸篷上顶子,就是“地窨子”。一到晚上老人们就下到地窨子里,稍微用柴草烘一下,地窨子里就暖烘烘的。

成立农业社后,牲口统一喂养。养牲口的地方就叫“牛屋”或“牲口屋”。牛屋里要生些火为牲口取暖,再加上牲口多,牛屋里就比较暖和。那里就成了老头们晚上聚集的地方。牛屋里点个马灯,再叫个识字的学生,为老人们念书。

一到寒假,就把我叫去为他们念书,通常是些不知在哪里找到的老书,像《包公案》、《刘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岳飞传》、《剑侠奇中奇》等一些老小说和老唱本,或一些不知名的老书!

那时怎样过冬,说也说不完!当然也不能不说“地铺”,一到冬天,人们就不在床上睡觉,就用麦秸等软和的柴草厚厚地铺在地上打成地铺睡觉!

当然,家庭条件好的,也有人穿毛窝子。虽然很暖和,穿着它,既不能下地干活,又不能走亲戚看朋友,对于家境困难的人来说,只能望其兴叹了。

记得当时,同学中也有人穿着毛窝子上学去的,老师不发现还好,发现了肯定被勒令放学回家换鞋。那些穿毛窝子的同学,不幸又被喊起来爬黑板,一走呱嗒呱嗒,犹如模特走在T型台上,迎来无数目光,下面笑声一片,老师恨铁不成钢,题目做对了还好,做错了肯定会被奚落打击一番。

丰县人在那时过冬的方式,也是那个时代乡村的缩影。那时候冬天很冷,但是也很快乐。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那段岁月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