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的过年,从腊月十五开始……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南丰后人

图:来自网络

腊月的休息日,阴雨天猫在家里,便随手翻看起一册精装本《丰子恺作品精选》,其中一篇散文《过年》让我停了下来。

记得是2015年的夏天,我们一行到桐乡采风,桐乡作协陈主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看了乌镇,看了矛盾故居,看了木心纪念馆,随后还带我们来到桐乡市“古吴越疆界”的石门镇。

在古运河桥头的“大井路1号”,不经意间“丰子恺漫画馆”出现了,那里是丰子恺的故乡,参观过后,陈主席还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套丰子恺作品集,只是几年来还未认真去读而已。

眼下时近年关,读着丰先生的《过年》文章正合时宜,且让我们跟着文学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走进中国传统的年味。

有人问,文章的高境界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谈写作》中有这么一句话:“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丰子恺的《过年》“如说话娓娓道来”,他采用了用时间的顺序完成全文,更显明了好读,语句流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散文《过年》一开始直入主题,“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腊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

我们从中知道,丰子恺的家乡那时的“年味”是从腊月十五开始的。各户的雇工就要停业,准备回家了。店铺主人也要置一桌酒菜,表示答谢,为雇工送行,算是提前举办的年酒。

然后,从“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着笔,腊月二十七、大年三十,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五,直至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个元宵佳节,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全部结束。”

作为文学大师的丰子恺先生,在具体的描写中,并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有重点地去突出了几个关键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送灶”——“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腊月二十七”——“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绝大多数人家廿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

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拍拍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大年三十”——“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

《过年》一文还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如母亲的勤劳善良——“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父亲的厚道节俭——“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

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邻里的和睦相处——“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一派春节里的祥和气象。

丰子恺不愧为是伟大的作家、画家、教育家,他笔下的《过年》如诗如画,他那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是对过往春节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中的许多年俗已经牢牢地镶嵌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