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晓佳:过个安祥喜庆年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汪晓佳

图:来自网络

要是往年,临近春节尚有半个多月,城市的大街小巷道路两旁,不经意间则搭设了大大小小的帐篷,帐篷下,一张张长条桌上,摆满了各款春联和鞭炮,前来光顾的人络绎不绝,一边巡看一边选购,总是满载而归。

从大年三十早上开始,有的人们还在朦胧的睡意中,分贝高低异同的鞭炮声便在耳畔此起彼伏,把你从梦中忽地惊醒,一咕噜翻身起床,披上衣服,趿拉着鞋子,赶紧扯开一盘鞭炮到门口燃放。好像不这样,便是慢待了过年似的。

中午和晚上吃团圆饭,下饺子时,按照风俗也要扭下几颗炮仗点燃,以示你家快要吃年饭了,抑或是还有要用这炮声震慑什么不祥之物的意思。

尤其是辞旧迎新的夜里零点开始,偌大的城市居民区上空,鞭炮声忽然间远近不同地骤然响起,用“震耳欲聋”和“硝烟弥漫”来形容此时的情景,一点儿也不过分,影响得连中央台春节晚会正在播放的精彩节目也看不安生了。

大年初一上午,倘若你走在小区院内,各家门前或院子里,地上皆落满了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以及那些花炮燃放后黑不溜秋的排炮似的空壳,这些空壳半身隐卧在纸屑里,看上去,犹如一场惨烈的战斗过后被摧毁的各式武器似的,一片狼藉。

于是,人们吃过大年初一早晨的饺子,便挥舞着大扫帚打扫战场,吃力地清扫着这些污秽,这里堆一堆,那里堆一堆,害得清洁工气喘吁吁地一车一车往外拉,连累得他们连年也过不好,嘴里还不好说什么。

燃放鞭炮花炮,惯常是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甚至延伸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断断续续,高潮迭起。噪音和烟雾随时都会冷不丁地惊厥和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为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习惯,人们的不满情绪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暗自郁郁地压在自己的心底了。

燃放鞭炮,人们不仅受到噪音和烟雾的侵扰,存在有安全隐患,还浪费了不少的一笔经费开支。正确的思维应该是,优秀的传统习惯要继续发扬光大,世代流传;反之,就要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加以限制和摈弃。比如年关放炮。

众所周知,大城市禁放鞭炮的规定早已实行,那里的居民始终在一个空气清新、没有噪音的安静祥和的环境里工作、学习和生活,哪怕是逢年过节、家里和单位有什么喜事也是如此,早已让人羡慕不已。

所幸的是,我所居住的宿州市,虽然还算不上像上海、南京、合肥等上规模的大都市,但文明的脚步却也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从去年春节已经开始实施了“禁放”制度,那些在街头巷尾摆摊兜售的商品中,尽管也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各种鞭炮和花炮,居民们在张灯结彩的氛围中,在没有鞭炮噪音和烟雾骚扰的环境里,欢欣鼓舞地和家人度过了一个安祥、喜庆的传统佳节。

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都有体会,一年来各种劳累和琐碎之事,已经把精力和体力消耗殆尽,过年了,确实需要好好地放松一下,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回顾一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理顺一下成败得失,以便在新的年份里重整旗鼓,奋发向上。

学生和工作人员放了假,全家人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若是整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处处噪音四起,狼烟滚滚,岂不搅乱了人们的愉悦心境?难怪许多中老年人就怕过年,大多数就是这种原因。

记得去年春节期间,见面时许多人说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现如今过年不放炮了,真好!”“早就应该学人家大城市‘禁放’了!”......

城市“禁放”规定的实施,并不等于淡化了节日的气氛。东方不亮西方亮。据我所知,鼠年前夕,本市各街道办事处、国有企业单位等,纷纷组织人员开展节日期间访贫问苦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礼物和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书法美术界群团组织一些知名的书法家、画家,也结伴而行,走进社区,走进乡镇,走进矿山,冒着凛冽的寒风为群众挥笔泼墨,送去了张张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春联和字画。

这些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广大群众无不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春天般的温暖。这种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既符合现代化新时代的文明要求,也满足了广大群众对能够过上安祥、喜庆平安日子的热切愿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