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恬美的回忆,少年的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日子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清荷

图:来自网络

宅家的日子,我和老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节奏,各自抱着手机陶醉其中。有时我在苹果平板上看电影,画面是那么的清晰,又没有广告,常常看的我忘了星辰,淡了岁月。看到精彩处不觉自言自语,或者和老公就电影内容发表下评论,但老公却很少回应。

      

清冷的局面令我很是向往小时候看电影那个热闹的场面,那才叫看电影来,看到激动处,指手画脚,又嚎又叫,唾沫星子溅出几丈远,叽叽喳喳一片。

小时候,庄上最常见的是唱大鼓说评书,弹洋琴演大戏。但我最喜欢看电影,那场面特热闹,尤其是跟着大人去外公社的大队看电影。记得晚上去的最远的地方是韩庄闸坝南边一块空地上看《地道战》。

我最喜欢听到广播里大队书记的喊话:广大社员同志们!广大社员同志们!今晚咱大队放电影,电影叫……每当这晚,人们早早喝过汤收拾好,左邻右舍地吆喝着,扛着长凳的,肩挎椅子的,手里掂着小马扎的,也有空着手说到那里站着看的。熙熙攘攘着走向学校,和别的村子走来的人打着招呼:喝过汤啦!来看电影啦!说着拉着涌向早已拉好影布的学校操场。

孩子们早早地拿起板凳,拉上放着席子、被子的平车在操场上捡最佳位置,布好了他们的"观众席"。还有的用脚划个圆圈,放块砖头。去晚了的只能在看不清的远处眺望,或者影布的背后看了。在影布背后看,进入视线的是反向的,让人费一番思想才能理解。

电影放映前的那段时间,是晚来的找占位置的最热闹的场景:“小二,你在哪里?”人群里有人挥舞着手应声:“这里这里!”有人蹦跳着从那边过来,从那边过来……操场上人声喧嚣。

直到放映员把那一束白光射向影布,人们才自觉地安静下来,专注地看向前方。这时常常会看到影布上出现一两个放大的"小猫爪″,那是调皮的小孩子在放映机前故意来回晃动,炫耀自己。

那时电影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像现在的广告,是播放一些农业知识,小孩子是不怎么喜欢看的,等渐渐长大后,我才想到,这样的"广告″才是农村放电影的宗旨。第二部分是正片,这些正片是我们小孩子最向往的,例如《南征北战》《上甘岭》等。但令人扫兴的是正看的起劲时,放映员这边来上几句⺀乂X请到XX地方去,有人找你,或者,ⅩX医生,听到后请立即到医务室来一趟。打断了随着电影的播放产生的遐想。

我喜欢看电影,特别喜欢看战斗片《小兵张嘎》和《铁道游击队》啦!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把影片中正义的一方称为"我们这边的",而另一方统统称为"日本鬼子那边的"。我们会为这边的胜利而欢呼,也会因那边的偶尔取得的暂时胜利而大骂。

我们模仿着电影中吹冲锋号响起"同志们,冲呀!”的样子,在小狼的带领下的啦啦队也高叫着“冲呀!冲呀!”带动了大部分小孩站起来右手高高举起附合着冲呀,场面甚是感人。

其实,不光是我们小孩子,就连大人也很投入,刚刚上映的《白毛女》,在我们大队连放了几遍,每次播放时操场上都会挤满很多人,一次在播放到黄世仁带领着狗腿子追赶喜儿时,一群老大娘顿时气愤填膺,破口大骂。竟有一位情绪激动的大婶拿起板凳骂着:"砸死你这个老东西!"说着就要砸向影布,幸亏被人制止。

当电影结束了,意兴未尽的孩子坐在那里舍不得离开。大人不得不拉起他“该走啦!你没看见都出"完"字啦!”孩子才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大人离开操场。月光下,有的小孩一手揉着瞌睡的眼、一手被大人牵在手中。有的大人,一手抱着熟睡的孩子,一手拿着板凳,也有人喊“xx上哪去了,别摸迷了。”……

渐渐地,熙熙攘攘的操场上只剩下辛苦的放映员同志亮着灯拾掇工具,当发动机停止了声响,学校的操场上又恢复了安静。

也有一种电影是放映员把光束投放到对面的墙壁上,我曾经在我们公社的礼堂里看到过这种墙影。提起礼堂,我想起初三时我们第一次看《红衣少女》就是在公社礼堂放映的。那时是免费的,好多学生,座无虚席。

     

那个时候,也有富裕人家在儿子结婚时在自己家门口放映电影的,更有为庆祝自己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在庄上放映的。我本家的侄子考上北京大学时在他家门口连放了三夜电影,以激励后来人。

每个公社都有电影队,在各大队循环播放。每当邻近大队播放时,喜欢看电影的我们,第一时间便三五成群的邀在一起前去观看。第二天向庄上的人炫耀,喷的云里雾里,那种自豪感我深有体会,看到她们都听的一楞一楞的,我也萌发出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感觉自己成了中心人物,心里甭提多高兴啦!

那时去更远些的地方看电影,我也会跟大孩子去的。但常常是因为消息不准泡了黄汤,回来的我们并没有因为看不到而丧气,我们称这种电影叫"白跑战役磨鞋底”。没去的说我们看的“白跑累蛋”哈哈!

那次我跟大点的孩子们去邻近一个公社看电影,谁知竟真的白跑一趟,来回十好几里地的路上,十几个人为一部电影争着,说着,高声讨论着,很快回到庄上。却闹出了一个笑话,一位和我们同样遭遇的邻庄上的人,光顾着和我们争论来,经过他庄上时竟忘了回家,一直跟过来了。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电影也几乎不再放映了。十几年前我们村放电影宣传片,除了几个凑热闹的,可以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门可罗雀”,来显示场面的冷清。用一些老人的话就是:想看啥手机里都有,电视都不看啦,谁还稀罕电影?

宅家的日子,于我来讲,是个怀旧的日子,那种无忧无虑,满腔热血为祖国的时光是那么令人回味,它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坚强,奋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