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老家吃大席,感受故乡的温暖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铸剑为犁

图:来自网络

春节前,回故乡参加一个同村“发小”孩子的结婚宴,好久没回去了,一路上熟悉的景物让思归的心情轻轻荡漾着,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烟雾弥漫,人群熙熙,看着一张张镌刻在记忆中乡亲那熟悉的面孔,感觉很是亲切。

大家拥过来呼唤着乳名,热情地握手,真诚地微笑,立时让被繁华和潜规则筑起的坚冰壁垒轰然融化和倒塌,心中立时变得温暖和童真。

在老家吃大席,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但现场的一切还是老样子,大老知吆喝着让大家入座的时候,来自各地的亲朋们,大家还三三两两的聊得正欢呢。

不过,现在的喜宴,全部包给了当地的厨师,不用自己买肉、买鱼、买菜。另外,村里的大老知会把事安排的妥妥当当,端盘上菜、烧水杂物不用主家过问,省事多了。而且农村结婚也兴起了搭彩虹门、请主持人,基本上和城里一个样。

菜一碟一碗的端上来,还是那熟悉的乡音,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尤其是那卷煎和拔丝苹果的色香味,和童年时别无两样。

心情大好,我和同桌的几位长辈,豪爽地喝上几杯白酒,尽数儿时的笑趣,那种亲切畅快和惬意分外刻骨铭心。

母亲和故乡是人生中最为亲切的两个字眼,一个远方的游子在忙尽一年的事务时,会毅然放下一切回到生养自己的那片热土,看望白发苍苍的高堂老母,在那溢满浓情的酒桌上醉倒后,扑在热乎乎的床上,不带一缕压力地睡到自然醒,这绝对是人生的一种极致,因为日益老去的母亲,终究会成为我们的背影,故乡也会在变化中易容。

时下,人们喜欢到名胜古迹、大都市乃至国外旅游度假,美名减负。我也曾走过一些地方,自己出行花费较大,出门后那种孤独的感觉总是无法排遣,跟着团队,除了一套紧锣密鼓的吃住行购物外,一无所获,好多旅游者回来,你问其感受时,他们都会一脸落寞,一身疲意,这种减负不减也罢。

其实回故乡看看,确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故乡也许贫瘠和落后,但正是心中原生态那种不谋而合的默契。自古以来,凡是繁华的舞台终会落幕,所有繁华的背后都会有一串艰辛的故事,而永恒不变的是生养你的那片热土和儿时那份纯真的记忆。

走一走那条羊肠小道,听一听故乡的方言土语,趟一趟清净的小溪,唤一唤儿时的同伴,喝一喝辣辣的纯粮白酒,吃一吃新鲜的蔬菜,做一做真实的自我。

这是一种不带功利,不分官禄的享受,这是这个唯一有能力让你心静如水的地方,哪怕明天依然会高高在上,挥金如土,但是你踏上故土的那一刻,你就是这片热土上的一粒种子,无论多高多远,根永远在这里深植。

家乡的酒太浓烈了,懂她的人浅尝一口就会醉。可是荣华富贵太容易让人迷醉了,扎进这片网中能全身而退的又有几人呢?或荣兴或落魄,用心地解读家乡的游子又有几人呢?尤为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故乡对他们来说就是高高低低的钢筋水泥,无法扎下根去。

也许当今世上温暖和真诚并不匮乏,但故乡的温暖和乡亲们不带雕琢的微笑和质朴的语言,永远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拖着伤病的身体回家乡疗养,一旦老去,安葬在生过的土地,人生也知足了。

只是,城市的繁忙,让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回家的渴望,大多沉淀在自己的梦里。幸亏有这样一次吃大席的机会,让我能够回到乡村,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它的敦厚和淳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