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心!沛县八旬的媳妇和她105岁的婆婆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朱迅翎

图:来自网络

沛县大屯镇大屯村年逾八旬的媳妇,悉心照料105岁婆婆的张公兰老人的事迹,在微山湖畔广为传颂。婆媳相处64年,64个春秋,64年风雨,但她始终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并以无怨无悔的孝心,无微不至的侍奉着她那身边不幸而高位截肢的105岁的婆婆。向世人显示了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光荣美德,也向世人显示了孝道不攀比,敬老尽人心的高风亮节。

一、祸从天降

张公兰生于1928年,祖籍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乡东明村。1944年,张公兰经媒人介绍与大屯镇大屯村唐金成结为夫妻,那年,张公兰刚满16岁,丈夫18岁。进婆婆家门前,娘就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听婆婆的话,千万不能和婆婆唱对台戏。听了娘的话,公兰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婆对儿媳,也是关怀备至,婆媳和谐相处,有目共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948年小叔唐金松染病身亡,死时22岁,撇下三个孩子。

农村有句俗话,祸不单行。1977年,春节刚过,丈夫唐金成感到胃疼,到大屯矿医一查,确诊为胃癌。公兰如雷击顶,顿感天旋地转,仿佛觉得一个好端端的家塌了半边天。回想起与金成结婚三十多年来,夫妻恩爱如初,不消说吵架、打架,两人你敬我爱,从没红过脸。

金成知道自己得了治不好的病,他泪流满面,哭着对公兰说:“癌症是不治之症,你也别费心了,娶了你这样知疼知热,尊老爱幼的媳妇,我知足了。要说心思,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78岁的老娘,就托福你了。”那一晚,整整一夜,公兰没有合眼。

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他望着丈夫那张蜡黄的脸,有多少话要说,有多事要讲,但只说了一句话:“金成,你别说了……”下面的话,哽咽在喉头,再也说不出来。两人抱头大哭了一场。公兰一方面给丈夫看病,四处寻医,求亲拜友,砸锅卖铁;一方面瞒着婆婆,能瞒一天是一天。再苦再难,公兰有泪只能往肚里咽,白日里,在婆婆面前强作笑脸;到夜晚,泪水打湿枕巾 。 

当当婆婆发现真相后,立刻昏死过去。婆婆被公兰劝醒后,抓住公兰的手说:“儿呀儿,老天对咱唐家太不公平,你公爹30多岁就走了,二儿子20多岁就走了,咱娘们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大儿子金成身上,他要再走,咱娘们的日子咋过呢,让我死了吧!”

公兰见婆婆哭的死去活来,一步向前,抓住婆婆的手,哭着说:“娘,金成走了,不有你儿媳我吗?只要我活着,我就拼命地干活,纺花,织布养活你。”黄鼠狼单咬病鸭子。1981年6月,婆婆又遭到一场车祸,右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

幼年丧母,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不幸接着一个不幸接踵而来,给婆婆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从此,婆婆的性格变得冷漠、孤僻,这给公兰如何当好媳妇带来很大困难。

二、孝道不攀比

多年来,孝敬一直存着攀比问题。但在张公兰眼里看来,孝道敬老各在人心。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婆婆高位截肢后,完全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平素,她只能手扶着凳子一步一步艰难向前挪步,穿衣、上厕所失去自理,完全靠媳妇张公兰照料。

70年代初计划生育在农村不严,公兰生下了三儿两女,公兰不光照顾年近七旬婆婆,一家几口的吃饭穿衣,人情道往,还有几个学生上学的学费,全家生活的重担全落到她一个人的肩上。

1979年,刚分产到户,家里承包二、三亩责任田,儿女管好责任田,她在沛龙公路边开了一家茶馆。一碗茶二分钱,赚钱不多,但烧水提茶也够忙乎人的。婆婆1903年出生,1979年婆婆不到76岁,还很行壮,常帮公兰看看茶馆,有一次,一过路人喝茶,边喝边聊拉起家常,见公兰一口一口甜津津地喊娘,那人便对婆婆说,你闺女真好,真勤快。

婆婆接过话说,俺没有闺女,只大儿媳二儿媳,这是俺大儿媳。那人连连夸道,“现在有你这样一口一口娘的叫,这样孝顺的儿媳难得呀!”停了一会,那人又问,你的二儿媳呢?也像大儿媳一样孝顺吗?婆婆不说话,公兰马上接过说,孝顺,孝顺,一样孝顺!

左邻右舍见了私下对公兰说:“婆婆不是你一个的,他二婶子也有份,你们轮流着,一家一个月,你也有空歇一歇,喘一喘。”

公兰对左邻右舍的劝说,既不摇头,也不点头,他明白左邻右舍的好意,但她心里想:从早就没有他小叔了,撇下三个孩子,他婶子上一把一下把,也不易呀!再说,孝敬老的,全凭各个的心心那!

她不仅不攀比,见到有人在他婶子面前说闲话,她总是示意那人走开,并安慰他婶子道:“别人说啥,你别往心里去。不错婆婆是咱两家的婆婆,咱两家的情况不相同。我体力比你强,再说,俺家的孩子都大了,都利手利脚了,都能替我干些事,你就放心吧,把几个侄儿侄女照顾好,我作大娘的也就放心啦!”

公兰一席话,说得尚云脸上火辣辣的。从此,隔三叉五,也常到婆婆跟前坐坐,送些吃的喝的,孝敬婆婆也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娘是娘婆婆也是娘

人前背后,公兰从来没喊过婆婆,公兰觉得娘啥样,婆婆啥样?娘是娘,婆婆也是娘。

2002年的一天。这天公兰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上一把下一把,一件一件的给婆婆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系上腰带,搀扶着婆婆下了床。婆婆也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上一把下一把,一件一件的给婆婆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系上腰带,搀扶着婆婆下了床。


婆婆也像往常一样,自己手扶着板凳,一步一步地向屋外挪步。上午11时,公兰已在灶房里给婆婆做些合口吃的,突然听到院子里“哎唷”一声,公兰急忙媳灭灶火,冲出灶屋,慌忙往院子跑,跑出一看,婆婆身子斜倒在凳子旁。从那时起,婆婆再也不能起床,再也不能向前挪步,一躺就是5年,瘫痪在床。

公兰也曾让儿子拉着婆婆四处求医。经诊断,医生认为是唐尹氏斜倒在凳子上,触动了神经所至,婆婆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雪上加霜,不能不说给公兰生活上带来沉重的负担,精神上带来压力,但她仍然以一个伟大的女性,更加去悉心照料一位瘫痪在床的105岁高位截肢的婆婆。她不仅帮助婆婆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伤病,克制病魔,更多要鼓励婆婆以百倍求生的欲望,与生命抗争。

为了使婆婆吃好喝好,首先在饮食上给以满足,稠稀搭配,菜做得有滋有味。婆媳一双筷,吃一口喂一口。为了婆婆能吃到肚里,她叫大儿子唐如友找来一节粗芦苇,打通,在锅里煮,消消毒。

然后,自己先含到嘴里试试,感觉很好,就交给婆婆使用。稀的让婆婆吸,稠的用汤勺,一勺一勺地喂,这个法子简便易行。公兰特别注重婆婆一日三餐。隔三差五买回鲜鱼、鲜肉、孝敬老人,逢年过节,那就更讲究了。街坊邻居见了,都说,公兰为孝道敬老婆婆啥法子都想到了。

2004年秋,婆婆口腔发炎,两颊、舌头变红,很难进食。公兰就买牛奶、豆浆、豆腐脑、麦乳精、芝麻糊等富有营养食品给婆婆食用。再加药物治疗,炎症很快消失。漫长的封建社会,使婆婆深受裹脚之苦,落下了脚趾骨损伤的毛病,每到冬天,疼痛厉害,为了解除婆婆的痛苦,公兰坚持热敷,并常给婆婆洗脚,婆婆感到好多了。

由于婆婆常年卧床,她的大小便都要在张公兰的照料下进行。婆婆爱喝水,因此小便就多,有时一天要有十几次,张公兰却不嫌烦。

夏天还好过,一到冬天,天寒地冻。婆婆一夜不知要解多少小便,有时一小时就是一次,为了及时方便公兰晚上没有脱过衣服,安安稳稳地睡过明觉,都是和衣躺下,随叫随起。婆婆年龄大了,解大便很费劲,解一次要几十分钟,有时真解不下来,张公兰就用手去抠。

每到这种情况,婆婆就眼里含泪说:“老天咋不让我死了呢,老这样叫你跟着我受这样的罪。”每次听到这话,张公兰就说:“有你这样一百多岁的老人家,是俺的福份,俺高兴侍侯。”

为了预防婆婆生病,她总是预备一些预防感冒、拉肚子的药物。今年6月的一天夜里,天打着雷,下着暴雨,劈雷电闪,十分可怕。就在雷电变加的雨夜里,婆婆说肚子疼,公兰感到不妙。她和婆婆相处几十多年,婆婆啥脾气性格她是摸得一清二楚。

婆婆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如不疼得厉害,她是不会奈何人的,张公兰听到后马上顶风冒雨,到村卫生所叫来张医生,经诊断是婆婆肠胃不好,张公兰跟着张大夫取了药。当婆婆吃过药后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为了担心婆婆再出症状,张公兰一直守到天亮。一天,一日,一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公兰始终如一。婆婆在公兰的精心照料下,虽年过百岁,并不显得苍老,看上去象七八十岁的老人。

公兰不仅敬老,而且爱幼,她常对儿女说:“要想让人家瞧得起,首先咱们家人就要有志气,要能吃苦,能干事,不要让人家笑话。”儿女也都个个懂事,听话。大儿子唐如友,媳妇公祥云;二儿子唐如贤,媳妇粟霞;三儿子唐如意,媳妇张基美。个个比着孝敬奶奶。同时,喊声娘:“你孝敬奶奶,我们孝敬您!”

孙子、孙子媳妇也都个个如此,尤其是1981年被老奶奶救出的重孙子钊子,已考取了无锡江南大学,每当提起此事,他都感到内疚,泪流满面。如今是儿女满堂,重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公兰指着儿孙媳妇们对婆婆说:“娘,咱已五世同堂,都互敬互爱,善解人意,知孝知敬,你我活值了!”

张公兰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婆婆的故事感动了婆婆和亲朋四邻。婆婆说:“俺这个老儿媳妇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好媳妇。”邻居们对公兰孝道善举,赞不绝口,都说:“张老太太真是个难得的大好人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