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遇炸油条的赵大姐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刘茂德

图:来自网络

  

那天,怎么也没想到,在一辆从郊外回城的公交车上遇到赵大姐。

  

赵大姐名叫赵秀英,是我前几年采访报道过的一位老太太,今年已经83岁了。虽然到了这个年纪,但走起路来,仍步履稳健,并没有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样子。

她原住在老北关,从当年工作直到前几年,五十多年来都干着同一样活儿——炸油条。我住在老北关时,经常吃她的油条,因此就与老人熟悉了。

  

熟悉以后,说的话就多了。一天买油条时,我小声对她说,大姐我给您写一篇表扬稿吧,宣传宣传您。大姐很大方,一点儿也没有推辞,我就写了,后来晚报发表了。当我把刊登她事迹的报纸递给她时,大姐笑了,笑得很开心。

  

后来,老北关城区改造,赵大姐搬走了,可她仍惦记着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继续在那边炸油条。两年前,我也搬离了老北关,吃不到她的油条,见不到她人了,感觉有些失落。偶尔去一次,那边的住户都搬得差不多了,老人还在那里坚持。我说大姐别干了,人都没几个了。大姐说,没事儿,也就是个念想,图个乐儿。

  

一天上午,我去北关社区居委会办事,路上遇见赵大姐,她刚刚收了生意,推着油条车,身边跟着一位看着有些不太正常的中年女子。打招呼之后,赵大姐就告诉我,这是她的小女儿,已经快五十岁了。

这个孩子出世与她父亲去世是同年,由于丈夫因事故意外去世,自己过于悲伤,影响了腹中的胎儿,孩子生下来就成为了残疾。这些年来,小女儿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自己,一直和自己一起生活。分手后,我怅然良久。我理解,她是在为女儿活着。

这次在从郊区回城的公交车上遇到赵大姐,我先看到她的小女儿上车,接着才看见赵大姐提着东西上车。我赶忙上前,接过她手里的东西,把她拉到后面的座位上坐下,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的小女儿。

这些,她的小女儿都没有什么反应。赵大姐要我找个座位坐下,我没有,我想与她多说会儿话。她说她是去郊区走亲戚,走亲戚必须带着小女儿,尽管现在住在大女儿家,可小女儿交给谁都不放心,自己走哪儿带到哪儿。

赵大姐说,她现在清闲了,不炸油条了,每天伺候小女儿起床、吃饭,收拾好家务,就带着小女儿到外面走走,天渐渐冷了,就在街边晒晒太阳,日子就这么过下去。

赵大姐终于结束了她近六十年的“油条生涯”,结束了她的这个“乐趣”和“念想”。可她还有其他的“念想”,就是她的小女儿。小女儿的生活处处需要她照料,小女儿对她的依赖越来越重,而她也乐意这样照顾小女儿。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位邻居老人,她也有一个脑残女儿,那个女儿生活能力几乎为零,什么都需要妈妈照料。年近九旬的老妈嘱咐其他几个儿女,她和小女儿都死后,就把小女儿与她埋葬在一起,以便继续照顾小女儿。

  

这两位母亲都是为她的“念想”活着,而且活得像炉火一样热烈。我想,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