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学习中如何锻炼“抗挫折能力”?

 长沙7喜 2020-07-15

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话题时,我们的核心观点是:孩子愿意持续做一件事,“感受好”非常重要。

因此,前两周,我们分别讨论了“安全的感受”和“成功的感受”。也就是说,父母要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

不过,任何的学习过程都不可能始终是欢声笑语,而一定会遭遇压力和挫败。即使没有遇到特别明确的困难,练习过程中的疲累、枯燥,以及各种各样小小的不顺利也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

如何帮孩子应对由“学习”本身导致的负情绪?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创造“好玩的感受”,帮孩子平衡难以避免的烦燥与挫败。

这个暑假,妈妈给东东报了吉他班。并且,为了鼓励孩子,妈妈自己也跟着一起学。几次课之后,最初的新鲜劲过了,东东就常常在练习中表现出不耐烦,甚至生气。

妈妈说:“因为我也在学,所以其实特别能理解孩子的感受,那些指法练习,真是挺枯燥的。但没有别的办法啊,只能靠不停练习,才能熟练。我自己也有烦的时候,但一咬牙,就坚持了。我希望东东也能这么坚持一下。但他就是做不到。”

东东妈妈说得没错,任何学习都要经历从不会到会,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若能咬牙坚持一下,就会有所突破,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而成功的感受,就像前一篇文章说的那样,会让孩子更有继续努力的动力。这就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

孩子坚持不了,

没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就放弃了。放弃又会让孩子积累挫败和沮丧的感受,

像恶性循环,让

孩子下一次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加艰难。

孩子为什么坚持不了?

其实我们之前很多关于情绪的文章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基本观点是: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全,他们缺乏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家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作为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及时伸出援手,帮孩子放松下来,孩子才能重新积聚力量,再次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中。

游戏,以及游戏式的互动就是非常有效的创造好玩的感受,激活孩子正情绪的方式。

一类情况是:我们可以把游戏化的互动融入孩子的学习过程中。

女儿的网球课有一个保留节目——教练们和孩子们玩网球版的“植物大战僵尸”。

教练们和家长们扮演僵尸,从场地一端摇摇晃晃向前走,孩子们在另一段当“网球射手”,发射子弹。每次都是大人各种出洋相,溃不成军,孩子们欢呼雀跃,大获全胜。

尤其对是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项目的孩子来说,这类游戏能非常有效地拉近孩子与项目的距离,让容易紧张的孩子放松下来。

再举个例子:妞妞刚开始学琴时,老师非常强调指法要点:弹琴的时候手指要从琴键上跳起来。可是妞妞总是忘,妈妈提醒得多了,她就更加不开心。

后来妈妈在妞妞的每个手指上画上一个小动物,提醒的阻力就小多了:“哇,小兔子跳得还真高!咦,小猴子好像没有跳起来。”

后来有时候,妞妞会说:“小猴子饿了,要吃香蕉。”于是妈妈假装拿来一把香蕉,“小猴子”吃完后就有力气跳了。

另一类,是帮孩子“按下暂停键”,用一些小活动帮助孩子放松。

我女儿写作业的时候,特别容易“烦”。我以前的方法是关切地询问——“怎么啦?需要我帮忙吗?”但女儿的回答往往是一句没好气的:“没事!”然后,明显地更加烦躁。

后来有一次,我看她自己在活动脖子,就走到她身后说:“啊呀!看来是写作业写累了,需要召唤疯狂按摩机出来显神通了。”然后我双手乱比划,“叽里咕噜,吧啦呱啦”瞎念了一通咒语,说:“疯狂按摩机上线!”

我站在她身后,用各种夸张的手势,配合奇奇怪怪的音效,给她按摩后背,按摩头,捏肩膀和胳膊。我小心地控制力量和节奏,既要让她感觉舒服,又要显得滑稽有意思。

她明显就放松了,一开始还继续故意板着脸,但很快就憋不住,大笑起来。

从那以后,每次她写作业写得烦了,或者遇到难题,我们就召唤“疯狂按摩机”。两个人互相揉捏笑闹一会儿,她就能重新以良好的状态“对战”家庭作业。

分享这个经历,也想提醒大家——

当孩子情绪不好时,他们通常不会主动求助,不会说:“我现在很烦,需要你帮我放松一下。”这就需要家长敏锐地“察言观色”,及时主动地提供帮助。

这个“帮助”可以是前面举例的这类灵机一动的小游戏,其实也可以是一些更简单的互动。

我认识的一位爸爸分享了很好的经验。他说女儿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就会把女儿背在背上,在房间里来回溜达,一边走,一边随意聊聊天。这么简单的一个互动,就能有效地让孩子开心起来。

有人会觉得,为了让孩子学点东西,需要大人做那么多事,那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自己主动克服困难,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呢?

当然,我们肯定期望孩子有一天有能力主动调整自己的状态,克服困难,坚持努力。但有没有想过,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自己回忆过往经历,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体验: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不好,心情烦躁,也意识到应该调整一下,让自己放松下来,可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里需要介绍一点神经科学的相关知识。

我们常说的“调整情绪”,“放松”,看起来像是一种内心活动,但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神经系统。


一个人是否能够较快地从紧张焦躁的状态中放松和平静下来,与他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能力叫做“情绪弹性”。

情绪弹性,可以更直接地理解为“松下来”的能力。当情绪弹性不够强,就会出现“我知道我该放松下来,但就是做不到”的情况。


每个人的情绪弹性各不相同。所以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不一样。孩子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情绪弹性更弱,往往没有办法自我调节。(甚至,更糟糕的情况是:有的孩子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根本没有意识。)

就像孩子的其他能力一样,情绪弹性是可以通过锻炼变得强大的。而童年时期,是情绪弹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为孩子做的这些事,就是在帮助孩子锻炼情绪弹性,为将来的自主调节打好基础。

这个系列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核心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技能。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的努力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大的收获:

锻炼强韧的神经,增强适应力,有能力面对未来各种未知的挑战。

“帮孩子学习”专辑

●  “学习”也需要安全感。

阻碍孩子成功的3个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