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溺

 道2和 2020-07-15

这是“失足溺水”的“溺”字,原来写作“㲻”,读作nì,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左边是个“人”,右边是“水”.表示人沉没于水中。②是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楷书的形体。④为“㲻”的假借字。“溺”字本为水名,后世在“沉没”的意义上则借“溺”代“㲻”。
 
《说文解字注》:“㲻,没也。从水人,读与溺同。”许说正确。“溺”的本义为“沉没”、“淹没”,如《三国志·吴书·吴王传》:“范等兵溺死者数千。”这是说:吕范等部的士卒淹死在水中的有好几千人。由“沉没”可以引申为“沉湎”,无节制的意思,如《晋书·宜帝纪》:“溺于利者则伤名。”大意是:沉湎于私利的人就会损害名声。
 
请注意:《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更”为“轮流”义,这里的“溺”字当“小便”讲,应读为niào(尿)。所谓“更溺雎”,就是轮流向范雎身上撒尿。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既可视为整体象形字,亦可视作从,从
,像人遗溺之会意字。为便溺之溺字初文。战国文字变为彡作(局部形体),为小篆形所本。复重之,更增水旁,遂为从水、弱声的形声字,而本义晦。战国文字有之一形,隶定之可作“㲻”或“尿”,与甲骨文构形之意同。其形当即《说文·尸部》训“人小便也”之“㞙”字。又,《集韵·啸韵》:“,亦作溺。”:,即《说文》之“㞙”字,乃依篆文隶定不同。是㞙、、尿,溺一字,本义为小便。《庄子·人间世》:“以蜄盛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又,动词,撒尿。《韩非子·内储说下》:“类溺者之状。”以上读niào。。又音ruò。水名。文献中也作“弱水”,又名“额济纳河”,在甘肃省西北部。《说文》:“溺,水。自张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甲骨刻辞用为(体)弱义。《殷虚文字甲编》1128:“己巳卜,贞:有疒(疾),王溺。”谓商王有病,体弱。文献中亦通“弱”。清许梿《读〈说文〉记》:“盖弱、溺古本一字,故《易·大过》王弼注:‘拯弱兴衰’救其弱,《释文》‘弱,本作溺’。《春秋·昭八年》‘陈侯溺’,《汉书·古今人表》作‘弱’,是其证也’”又音nì。《释名·释丧制》:“死于水者曰溺。”又,《正字通》:“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引申为陷入、失陷、失职等义。(王逸鹤)

——李学勤《字源》 

水。自張掖②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于流沙③。从水,弱聲。桑欽④所説。而灼切(ruò)。

【譯文】溺,水名。從張掖郡删丹縣西,至酒泉的合黎山,下游流到居延澤一帶的沙漠。从水,弱聲。這是桑欽的説法。

【注釋】①溺:上源指今甘肅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後的黑河(匯北大河後,稱額齊納河)。②張掖句:張舜徽《約注》:“漢張掖郡、酒泉郡,並在今甘肅境内。删丹即今山丹縣,合黎乃山名也。”③餘波:周秉釣《白話尚書》謂為“下游”。流沙:《漢書·地理志》“張掖群”“居延”下:“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周秉鈞《白話尚書》:“流沙指居延澤一帶的沙漠。”④桑欽:王筠《句讀》:“《漢書·儒林傳》:‘欽字君長。’孔安國《古文尚書》五傳而及欽。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汉典:zdic.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