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月六》环境描写艺术初探

 麻城文学微刊 2020-07-15

麻城文学微刊小说版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作 者 简 

      李文涛,网名金太阳、观海听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级骨干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麻城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杏花村诗词》《麻城楹联》副主编,大型文化典籍《麻城民俗》编委。作品入选《绿洲》《东坡赤壁微刊精萃》《读书的力量》《黄冈百名优秀诗人精品》等多部诗集 ,著有诗词集《暖阳集》。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六月六》环境描写艺术初探



李文涛

      缪益鹏的短篇小说《六月六》,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六月六》曾被多家有影响的文学刊物转载,并获世界华人、华文第二届冰心文学奖。

      这篇小说,二十多年前读过,我记忆犹新。几次和缪老师见面,还笑谈过他的“牛卵子文化”呢。

      玩笑归玩笑,今天书归正传。 

      时隔二十多年重读《六月六》,自然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解读。

    小说无论是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典型环境的描写,都是极为成功的。

     情节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小说的情节一般具有连贯性。《六月六》的情节围绕青牛“卵子”展开。从“寻卵”开端,到“割卵”、“藏卵”、“失卵”、“回卵”(换卵)则是情节的发展,“吃卵”既是高潮又是结局。至于后面镇长和刘驼子“说卵”、祥熙“哭卵”,几欲道出真相,则是尾声,给读者留下新的悬念,余味无穷。牛卵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险象环生,一波三折,矛盾交织,扣人心弦。

      情节是围绕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祥熙。次要人物有大杏、细黑、程站长、王秘书、毛所长,还有镇长、金老板、刘驼子等。次要人物的活动是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的。从矛盾的力量对比来看,祥熙、细黑、刘驼子为“护卵”的一方,处于明显的劣势;而王秘书、毛所长、镇长、金老板、大杏为“夺卵”的另一方,明显处于强势。按说,以王秘书为代表的一方当时胜券在握,以祥熙为代表的一方应该必败无疑。可是,关键时刻,刘驼子为祥熙支招,出谋划策,暗中掉包(以羊卵充牛卵),加上他超群的厨艺,居然以假乱真,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结局竟是两全其美:细黑吃到真牛卵,祥熙“续烟火”有了盼头;金老板吃到假牛卵,镇长招商引资项目获得成功。

    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能够渲染社会气氛和展现时代风貌,为人物的的形成、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依据。如巴尔扎克笔下巴黎社会生活的场景,茅盾《子夜》里的上海十里洋场,对于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就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六月六》的环境描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文化背景的烘托。

    一是特定的传统民俗节日。

    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六月六”。农历六月六,和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等一样,都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六月初六,民间称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等。贶,赠送、赏赐的意思。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空气潮湿,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六月六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小说《六月六》虽然与上面这些习俗关系不大,但是它仍然有民俗文化基础:“六月六阉牛,是这地方的习俗,每年这天,兽医站就到河边的草坪地上搭起一个用凡布支起的大蓬,然后等待着主人们将自家的公牛牵来阉割。一般说,阉割的牛卵子归主人所有,绝大多数主人是不要那脏物的,交给举刀的兽医处理。”

     民间文化习俗的形成,也是有来历的。小说通过刘驼子劝酒,对金老板讲故事,道出了“六月六”阉牛习俗的掌故:“这是很远年的事了,有一年,一帮强盗来了这里,见这地方的姑娘人人水灵,个个秀气,就天天派人下山,糟蹋姑娘。这里有一个叫麻姑的姑娘,绝代佳色,这天被这帮强盗抓住了。麻姑恨死了这帮强盗,想毒死他们,就将白天他父亲阉割的牛卵和一种叫闹牛花的植物炖给他们吃,这闹牛花有剧毒,牛吃牛死,羊吃羊亡。谁知在慌忙中,麻姑错将杜仲当闹牛花炖给他们吃了。那帮强盗吃后,不但没被毒死,反而精气旺盛,长久不衰,直将那地方的姑娘一个个弄出个大肚子。后来那强盗的头人做了皇帝,每逢六月六这天,就要吃牛卵。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这里有六月六阉牛的习俗。”

      知道了这掌故,也就知道老中医给祥熙儿子细黑治病“秘方”的依据了。

      二是延续香火的传统思想观念。

      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文化背景。传宗接代、延续烟火的思想观念在广大农村根深蒂固。小说开头部分交待:细黑娶媳妇三年了,三年没得进展,还是两小口子,祥熙真的有些着急了,他需要一个孙子,需要一个续烟火的人。祥熙的老伴是去年下世的,临终时眼睛睁得老大老大,祥熙用指头抿都抿不拢,还是细黑的媳妇聪明,她走上前去,说:“娘,你放心地去,明年,我定为你老人家生个胖孙子。”话一说完,祥熙婆娘的眼睛真的闭上了。

      所以,当“一位蕲州的老中医给了祥熙一个秘方,说如按照他的方子做了,定会有个结果。”祥熙深信不疑,至少有了抱孙子的希望,就是为了这个结果,他攒足了三千块钱。并且,迅速在东山里头一个叫娘娘坟的地方找到了一头青牛,“祥熙第一眼见到这条牛的时候,就认定这是缘份,不管多少钱也要买下。”

      所以,当毛所长和王秘书来找祥熙告诉他“你家大杏拘留了”时,他无动于衷。

      ——祥熙抬眼望了望毛所长,手有些哆嗦地接过王秘书递上的纸条,说:“活……活该,我就知道那是个迟早的事。”

     毛所长摘下墨镜,吹了吹镜片,说出处理意见:我们“不想把事情扩大,只在经济上作些处理,罚款三千,天黑前去派出所交款领人。”祥熙还是说:“我老了,一个废人了,哪还有心事去管一个出了嫁的姑娘。一人作事一人承担,她犯了法,你抓她好了。”祥熙不为所动。

      ——祥熙站起来,对着妻子安葬的方向拜了一拜,说:“我的人啊,在这节骨眼上,我只能顾及儿子了。”说完,风风火火地朝娘娘坟赶去。

     再看祥熙和程站长的一段对话:

      祥熙望着刚刚松绑的黑牛,可怜巴巴地立在那里,说:“不,我不骚牛,我要牛卵。”

      程站长起来,递给祥熙一根烟,说:“祥熙叔,算你没遇上日头,这牛卵,是镇政府要的。”

      祥熙说:“不行,任何人要都不行,别说是政府,就是天皇老子也不行。”程站长说:“你这人咋这般犟,是牛重要,还是牛卵重要?骚牛去吧,再迟了,会闹出牛命的。”

      祥熙说:“闹出牛命不要紧,我就要牛卵。”

      程站长说:“你这人怎这般固执啊,一对牛卵算个球,多少钱,我给。”祥熙说:“钱,钱算个球,你就是给我三千我也不卖。”

      祥熙豁出去了:“就是天皇老子也不行”,“你就是给我三千我也不卖”。

      大杏因为害怕派出所追究自己的刑事责任,尽管心里理解父亲、同情弟弟,但还是乘虚把牛卵交给了毛所长。 

      ——大杏将铁桶交给毛所长,毛所长又交给王秘书,王秘书再交给刘驼子的时候,祥熙也赶来了。见了大杏,就大骂起来:“你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算你娘屙猪屙狗,屙出你这个孽障来。”骂着,又随手捡了把扫帚,在大杏身上抽打起来。

     表面看,祥熙是在护牛卵,实际上他是为了延续香火,为香火而战。

      时代背景,即政治经济形势的烘托。这是最主要的环境描写。

      一是招商引资。

      六月六这天,正当祥熙为续香火准备“杀牛取卵”的时候,香港老板金先生来到了镇上。

      ——这个镇是个农业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镇长下决心要争回这个项目,于是,镇长又去京城找一位本地的老将军,将军一封信到省里,事情才有了些眉目,请来了这尊菩萨。金先生来到镇里,实地考察了几天,他看是看上了一种叫“孔雀绿”的石材,但他迟迟不肯签约,使他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就是这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利,算经济账划不来,镇长有些着急了,他真的想不出什么高招让金先生铁下心来。

      作为一镇之长,主抓经济,镇长肯定不会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大好机会。他心理盘算,一定要把金老板招待好,只要金老板满意了,招商引资项目就会有希望了。

      程站长娴熟的阉牛手艺引起了金老板的浓厚兴趣,镇长又不失时机的煽情:“这牛卵,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是宫廷御菜。”

      ——金先生笑咪咪地问:“味道可好?”

      ——镇长说:“味道好极了,如果你不介意,今晚我们就弄个牛卵席如何?”金先生点头认可。于是,镇长就叫程站长多弄几副牛卵,送到招待所刘驼子那里,清蒸的,红烧的,滑的,炒的都要。

       于是,矛盾纠葛就来了。围绕“牛卵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边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是全镇的大局;一边是“男的吃肉,女的喝汤”,延续香火,“十有九成”。

      在祥熙家门口,王秘书和细黑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王秘书说:“细黑,不是我们故意与你家过意不去,那牛卵也不是书记要吃镇长要吃,是香港的金老板想尝尝,那直接关系到金老板能不能在我们镇里投资的大事。这个石材厂上了,上百万元的大企业谁也抬不走,我们镇里四万人就有个盼头了。

      细黑说:“四万人跟我有什么相干,企业搞得好不好对我有什么好处,能免掉我的上交款不成。能将我姐大杏放出来不成。”说完,细黑转过身,走进屋里,“啪”地一声关上了门。

      激化对峙,矛盾计划到白热化的程度。当然,细黑提到大杏,王秘书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总算暂时化解了眼前的危机。

      二是打黄扫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些沙子、苍蝇、蚊虫等一些负面的东西。如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

     祥熙和大杏所在的镇也不例外。这不,大杏就在镇上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请来的小姐暗地里也做起了卖淫的勾当。

      ——王秘书说:“大杏请的美容美发的小姐,有嫖娼的嫌疑。”

      ——要说,大杏是有些心有余悸的了,她包房的两个小姐是有些说不清楚的事儿,但那又怪谁呢?单位来了客,都往她那里送,要小姐服务、要小姐按摩、要小姐唱歌、要小姐跳舞。政府的王秘书不就是只馋猫,还占少了小姐的便宜?

      对于这些,当地政府和派出所当然时不时的要打一打,扫一扫,最起码也要走走过场。大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拘留”的。大杏正是在拘留、罚款,乃至面临追究刑事责任威胁的情况下,含着泪、狠着心,“吃里扒外”,帮助毛所长、王秘书抢夺父亲祥熙的牛“卵子”。

      三是家庭环境的指向。

情况复杂的家庭环境决定祥熙不会“省心”,而是种种“揪心”。

      ——祥熙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观音崖上度过的,祥熙有两个孩子,乡里人说,一儿一女一支花,祥熙就是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好运,相反给他带来的是种种累赘,种种揪心。

      —— 祥熙的女儿叫大杏,人长得没说的,抽长的个子,绝好的身材,真的有些模特气质。去年上半年,与在县城做生意的一位江浙老板结了婚,到了下半年,那江浙老板在家里的老婆找上门来了,与大杏结结实实地打了一架,还到法院里告了大杏,大杏没法,在老板那里弄了几万块钱,回到镇里开了家美容美发店。

      —— 祥熙的儿子叫细黑,细黑憨,没头没脑的憨,三个磙子也压不出一个响屁。细黑娶媳妇三年了,三年没得进展,还是两小口子,祥熙真的有些着急了,他需要一个孙子,需要一个续烟火的人。

      ——去年腊月,一位蕲州的老中医来山里治病,夜晚就住在观音崖里。老中医给了祥熙一个秘方,说如按照他的方子做了,定会有个结果。

    这样的家庭环境,决定了祥熙、细黑和大杏三人的立场是不会一致的。祥熙注定是要一根经地“护卵子”,因为他要延续香火,所以雷打不动,风吹不摇。细黑坚定地站在祥熙一边“护卵子”,细黑“站在门口,手里握条扁担,虎视眈眈。”他要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大杏却站在另一边,借故支开父亲,偷偷地将“牛卵”提出来,送给了毛所长,帮助王秘书等人“牛卵”。当然,“ 大杏是哭着来到镇政府的。”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正是有了这些环境描写的铺垫,小说的情节才得以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正是有了这些环境描写的烘托,小说人物的性格才得以刻画圆满,人物形象得以逐步丰满

    此外,小说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信手拈来的生活语言、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也是很有特点的。但因这是本文题外的话题,所以就不展开评论了。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