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Ξ 喻国明教授又来给你送分了!! 你居然还不知道? Ξ 7月7日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团队 在北京发布了《5G时代短视频长视频应用场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字节跳动(中国)公共政策研究院 合作撰写~~ Ξ 首先 看看这份报告长什么亚子 ⊙ 5G、短视频、长视频、直播、MGC、VR...... 满满的热点话题有木有? Ξ 这份报告体量庞大,共109页 看完报告的我感觉 随便一段话都可以出成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啊有木有? 当然,报告的精华内容以及隐藏的考点 下面已经帮你妥妥的安排好了 我们依然懂你 Ξ 最后 参与文末的互动 就能把这份宝藏报告带回家!! 赶紧行动吧! Part1 报告精华 1 5G时代视频行业发展趋势及其总体影响 点击查看图片并保存 2 5G短视频业务的影响以及对抖音、抖音火山版的发展建议 点击查看图片并保存 3 5G对长视频业务的影响以及对西瓜视频的发展建议 点击查看图片并保存 4 5G时代“视频+”的重要应用场景 点击查看图片并保存 5 5G时代视频生态的社会影响与科学管理 点击查看图片并保存 ![]() Tips:当前进度50% ![]() Part2 考点预测 以下列出的预测题目 全部来源于报告中的正文内容 尤其是最后一题,分值MAX ![]() 不过,更多干货 还需要大家自己下去啃报告 在这里,小伙伴们可以先自测一下哦 ~ 01 5G给视频行业带来的总体影响有哪些? ❶ 视频内容生产方面 ① 释放UGC、PGC制作潜力 5G是推动智能化变革的强劲动力,可以满足AI技术演进对数据要素的数量、丰富度和传输处理速度的更高要求,为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等提供新动力,而软件及操作系统的智能化进一步帮助人们提升效率,降低操作门槛。此外,受益的不仅是专业媒体人员,5G时代普通创作者也将成为更大的受益者。 ② MGC模式崛起带来新可能 基于5G技术,MGC(机器生产内容)将成为内容生产的现象级产品。5G低能耗和高容量特性造成了万物互联的一个基本现实,让所有的传感器可以永远在线,而且把很多传感器连为一体,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景有了时刻在线、互联互通的现实可能。这意味着,无论是来自于环境还是可穿戴设备,都会参与到未来的内容生产当中,促使MGC——基于技术、传感器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处理的内容生产,崛起成为5G时代的一个重要生产类别。 ❷ 视频内容消费方面 ① “去场景化”与“再场景化”趋势 5G支持下,AR/VR/MR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颠覆娱乐视频用户的体验模式。这些能够人为设计、建构的虚拟沉浸式环境,在丰富用户体验的同时,为娱乐消费场景的重塑、连接和创造带来新契机。 ② 沉浸式娱乐带来全新触达渠道 5G技术破解AR/VR/MR应用瓶颈和局限,为行业带来巨大想象空间,沉浸式体验式消费体验,迅速成长为一个触达消费者的全新渠道。 ③ 分发变革拓展视频游戏感的变现能力 5G技术的加持,或能帮助寻找视频内容新的利基市场,如挖掘现场活动视频流的变现能力。具体来说,在现场活动(如足球比赛)中捕获的所有视频中,只有大约10%实际上是分发的23。而利用5G移动边缘计算等技术,将使更多视频资产货币化。这将增强现场实时的游戏感体验,为用户拓展新的消费内容 ❸ 商业模式方面 ① 创新广告形式 5G将克服4G网络时期移动广告存在的关键性挑战,大幅度优化并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一是得益于5G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超高清视频广告将更加普遍,有望提高广告内容质量,吸引用户停留。二是5G与VR等技术结合,不但可以更好地提升移动广告“沉浸式体验”,还能在技术辅助中创新广告形式。 ② 拓展多元商业模式 终端设备厂商、电信运营商和视频平台正探路5G下多元商业模式的开发可能。一是打通视频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共享收益的内容生态合作模式。二是通过付费捆绑,将套餐和内容结合,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希望通过VR服务攻占媒体市场。 02 5G时代的短视频平台面临着哪些挑战? ❶ 内容消费形态变化引发新的用户时长争夺战 2018-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池趋向饱和,用户规模同比增速首次跌破1%,单用户时长增长出现反弹,用户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达6.2小时,再创新高。增加用户时长,也成为用户“跑马圈地”模式后实现第二次成长的加速器。 面对内容消费形态变化和用户时长争夺战,5G时代的短视频内容消费形态可能发生以下三个变化: ![]() 首先是内容上的变化。5G时代的内容消费形态将更为丰富化,表现形式逐步复杂,可视性、代入感、临场体验感增强。 ![]() 其次是渠道上的变化。以海量数据计算得出的精准推送渠道,将进一步取代原有的算法推送渠道。 ![]() 再者是受众自身的变化。未来受众的内容消费将更注重内容质量,以及内容与自身的匹配程度。 ❷ 终端变化带来业务形态的挑战 未来短视频平台面临的巨大挑战中,终端的变化是必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对短视频平台来说,未来的移动终端可能向着多样化、智能化、即时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5G时代终端的变化也将影响短视频的供需两侧。 ![]() 对供给侧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生产与终端相匹配的高质量内容和展现、互动方式。 ![]() 对需求侧而言,观看视频内容的更高体验与更多元互动,要求平台方打通可延续的业务线,使终端革新的价值真正得到释放。 ❸ 5G商用中长期阶段需比拼垂直技术和服务能力 在5G商用的中长期阶段,短视频平台比拼的不仅是对原产品本身内容、渠道、终端革新的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平台特性出发,纵向深化产业链条,提升垂直技术与服务能力。 ![]() 首先,不同领域一个个“小而精”的价值将越来越凸显。 ![]() 其次,在5G技术支持下发挥数据力、高效率,为产业链条中的各方提供服务,成为5G时代比拼的核心能力。 03 5G时代的视频生态会带来哪些社会影响? 技术对人类心理、文化、交往方式的影响是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所有产业发展不可忽略的宏观时代背景。 ![]() 5G相较于4G,不仅仅是基础速度上、效率上、技术可能性上的提升,更多的是开辟了产业发展新的演进模式。技术这一“天花板”的小步提升所带来的是产业层面的几何级变动,同时也带来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影响。 ❶ “社会时空”的转型 社会学认为,社会时空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构建,技术始终在通过改变社会时空来重新组织社会,而网络社会的崛起必将带来以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时空转型”。 ![]() 5G所带来的是更快的速率、更少的等待,更加“即时”的时间感;是高速率网络基础设施和虚拟技术的强大再现能力带来的更加真实、自由扩张的空间感。时空感的塌陷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心理层面的“群体性孤独”,对“等待”的不可接受和对个人“时空边界”的无法自治。 ![]() 与此同时,5G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会使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时空场景发生交错。人们处于一种随时随地的在线模式,并不得不与他人进行即时回应和对话,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压迫感和紧张感 ❷ 非理性传播的剧增 书写文字没有太多杂音或附加成份,适合于表达事实性的、逻辑性的、理性的信息,而视频的构成要素已经远远超出事实、逻辑和理性层面,越来越多场景性因素、关联性因素以及非逻辑、非理性成分,会造成非理性信息的传播。 5G所带来的视频方式的凸起,必然会参与到未来的社会性、关键性、主流性传播当中,这是一个大趋势。而当这种表达方式成为社会表达主要的语言形态时,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面对现在出现的新的表达方式和越来越多的非逻辑、非理性成分,如何进行表达方式的要素配置,如何把握其机制和规律,需要深化研究。 ❸ 信息破碎与过剩的焦虑 TED的创始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撰写了《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一书,用以阐述无结构的信息对人的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当下TMI(too much information,即信息过多)的广泛性证明信息疲劳、信息焦虑以及信息过剩是我们当前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一般认为,信息焦虑与成瘾的原因在于信息过剩且碎片化传播。而到了5G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将大大提高,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也会达到空前水平。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越来越多分散的、支离破碎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迅速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反而变得非常困难,人们在混沌的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面前,可能陷入更为焦虑的状态。 ❹ 真实与虚拟关系的平衡 5G时代通过VR与AR进行新闻内容的报道,将受众置于一个现实感极强的媒体环境中,使受众对媒体传播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技术在给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给人们的情感带来危机。 随着虚拟社会的建构,人际之间面对面的真实交流被虚拟交流所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联系被淡化。最极端的情况,人们可能迷失于虚拟世界中,对自己现实生活圈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这可能导致社会情感疏离、人际信任的危机。 ❺ 社会阶层共处与文化重心变化 技术是构建数字社会的基石。Web2.0和社交媒体曾经开启媒介的“草根”时代,一度把持在专业机构受众的信息生产成为大众都可以掌握的资源,随之兴起的还有草根文化,普通人的生活被看见、被赞赏、被采纳,社会阶层有了一种新的共处方式。 沿袭4G时代短视频社会化创作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5G时代将有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更丰富形态、题材和内容的视频内容创作生产中。5G环境下高清、虚拟现实等带来的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将使更多普通人作品的表现力和冲击力提升。这些变化可能会促进几千年、近百年来文化重心下沉趋势更进一步,使草根阶层获得更大的参与感。 ❻ 万物互联的新“人文”关系 5G时代的传播主体从人扩展到物,反映在内容上,将使得社会不仅关切人和人的关系,还将使人和物、人和自然等的关系成为关注重心。在5G时代,人的身体、心理都被日益数据化和实时化呈现和监测,同时,物联网将占据大部分网络节点,机器生产内容很可能占据最大的信息比重,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其后蕴含的机器式、工程式的基础底色可能会对人的心理、思维和社会人文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 不可忽视的是,通信技术在实现万物互联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5G网络、丰富场景、海量应用、超量数据环境下,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人们担心人可能成为被迫适应科技要求的工具,可能出现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