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惨案后,司马懿惊魂未定的同时彻底活明白了,思考出了战诸葛密码,他开始抓紧时间在关中和陇西搞大生产运动,为下一次贴身紧逼做准备,汉中的丞相也在攒粮食准备发大招。 秦岭南北,同时代,两个中国前二的综合型人才在各方面展开了角力。 234年,司马懿的尴尬之年。 诸葛亮在五丈原的秋风余晖下名垂千古,他司马懿成为了两件历史大流量事件的笑料主角。 一个是丞相送来的时尚女装大礼; 一个是丞相遗命的雕像退敌大礼。 其实仲达同志很不容易,把孔明先生都熬死了,一点地方没丢,还想怎么的? 随后司马懿在关中算是享了三年的福,算上之前来这的那三年,这六年多的时间里,司马懿在关中提拔,笼络,培养了一大批力量,将整个西部的武官资源攥在了手中。 这股力量,虽然并没有在他的那场惊天政变中起到什么威力,但却遗福给了子孙。 他死后,生前没有经略过的淮南地区问题层出不穷,但雍凉地区却永远是司马家的铁票仓,在司马师司马昭大脑袋的时候,从来没给两位公子添过乱,而且在换房本的关键时刻平西蜀表现亮眼突出! 237年,已经实际统治辽东半个世纪的公孙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公孙渊跟孙权搞海上眉来眼去,还对魏政府公然不敬。 曹叡震怒,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前去讨伐,毌丘俭不利而还。 随后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南通孙权认老大,联络鲜卑扰北方。 公孙家在当了半个世纪的东北王后,出了个不安分的舵手。 很遗憾,他碰上了一个不好惹的领导人。 七月,曹叡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半年后,船差不多了,238年正月,曹叡自关中召回司马懿,命他搞定东北叛匪。 走之前,曹叡问司马懿,估计多久能回来? 司马懿说:走百日,战百日,休六十日,返百日,整一年。 曹叡在此次出征中,对司马懿叔叔表示了完全的尊重与信任,不设副官,你司马懿随便打。 其实司马懿此时的态度是非常痛苦的。 他已经感觉到了曹叡对他的不信任以及削权的布置,朝里面对他的非议和暗喻一直就没断过。(后面会讲) 六十的老头儿了,不仅仅要把他从西北调出来,还要千里之外的征伐辽东去消耗他的生命和精力。 曹叡表面上给出了超级待遇,不仅全面信任的让司马懿随便打,还命司马孚司马师陪他到温县老家给他抖威风。(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 司马懿什么反应呢? 给了曹叡一个完美的回答。 他做了一首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前面全是表示我一定好好干。 最后一句话,干完这一票,我就去封地戴罪,领导您放心,让我平稳着陆吧,我这辈子为了你家不容易啊! 你说他此时有啥篡曹家的想法吗? 怎么可能! 曹叡是少见的英武之君,此时年富力强,还让他去东北玩命,他此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平稳着陆。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看见站着的曹叡。 辽东此时已经自治近半个世纪了。 它为什么难打呢? 因为入辽东的这几条道都不好走,而且辽东郡西面还有泥泞无法通行的辽泽。 卢龙道我们就不用说了,有年头没走了,三百里没有水,当年曹老板玩的就是心跳差点死在那。 理论上来讲,大军基本上只能经傍海道入辽。 因为沿路粮食可以由海船随时补给,给养成本低。 但是傍海道因为天气原因经常被大雨或者海浪冲毁,大军根本没法走,这条路直到辽宋时期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才算彻底成型。 疑问又来了,你可以等非雨季傍海道干燥的时候去打他啊! 很遗憾,那里是东北,西伯利亚冷空气常年是驻场嘉宾,除了夏天大军基本进不去,仗还没打冻死一半多。 这种恶心人的路况和夏天的短暂窗口期使得辽东一旦形成了割据势力对于中原政权来讲就非常恶心! 这一年运气不错,司马懿走傍海道成功入辽。(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 最开始,公孙渊听说司马懿来了,于是向孙权求救,孙权搞了搞军事演习,还给公孙渊送了封信:“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 基本没咋打过交道的孙权送了一封这样的信,主要目的就是告诉公孙渊,你就别乱打了,老老实实呆着吧,千万别跟他野战。 公孙渊的对敌办法是步骑数万,阻辽隧(辽宁海城市高坨子镇),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距司马懿。 其实从司马懿的战前规划来讲,只要他成功的走到辽水边上时,这仗就赢了一大半了。 司马懿先是声东击西多张旗帜向南将公孙渊大军调动走。(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 随后偷渡辽水直接奔袭襄平。(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 诸将问领导的作战思路,司马懿说:贼坚营高垒,是打算磨咱们的士气,现在跟他野战则正中其计,这成当年王邑在昆阳给刘秀送礼了! 现在他大兵都在这里,老窝一定空虚,咱现在要攻其所必救,直指襄平则敌军恐惧,恐惧就会求战,我就把他调动出来了! 司马懿整阵而过直奔襄平。 公孙渊军看到情形不对,果然玩命往司马懿那赶。(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 结果被司马懿野战狂屠,三战全胜大捷! 不知道大家眼熟不眼熟? 复习一下两百年前,还记得下面这张图吗? 岑彭当年晃过秦丰偷渡汉水拿下制高点阿头山后,岑彭并没有以阿头山为汉水南岸的诺曼底登陆点去等秦丰来夺,也并没有稳定阵线后去西面找襄阳的麻烦去打通南下通路,而是令士兵在山谷中伐木开道,开辟出了一条小路,又放弃了阿头山扑向了秦丰的大本营黎丘。 当时我们说,岑彭的神奇基本不具备可复制性,谁学他保准又变成了一个“背水一战”的失败模仿者。 看上去风骚走位帅气无比的岑彭此时实际上犯了两个兵家大忌: 一、他放弃了所有退路; 二、他失去了稳定的给养。 其实司马懿现在也是如此,他奔袭襄平实际上是放弃了退路和粮道! 你前面是跑了,但公孙渊大军在后面控制着辽水你的粮食根本运不过来! 不过,岑彭和司马懿看似找死的士兵突击,实际上捅了对手的死穴。 死穴在于他们的“定都”和阻击点选的有问题。 这是秦丰的地盘和他大本营黎丘的位置。 岑彭根本不用担心给养不够的问题,因为秦丰肯定会被他牵着鼻子的迅速找他来决战,胜负很快就能见分晓。 为什么秦丰一定会迅速来找岑彭决战? 因为如果秦丰不迅速出现,自黎丘以南就都会得到这样一个消息,汉军已经打到咱老窝了,老大生死未卜,汉军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了,哪的饭不是吃啊!咱快换个老板吧。 秦丰政权将在信心上面临着土崩瓦解。 此时公孙渊的死穴也一样,大本营离着前线太近了,国防战略层面上没有缓冲。 近到了司马懿可以短期内忽略粮道问题直接扑向你的老窝,而你一定会跟着来! 司马懿出征之前,跟曹叡庙算的时候说,公孙渊的上计是带着队伍逃跑。(弃城预走,上计也) 他要是真蹿了,你不可能永远驻军于此,等你一走人家就收复失地了。 司马懿围城襄平后,城里会产生两种感觉: 1、前线的大军完蛋了。 2、别抵抗了,没意义了。 由于辽东军的所有家属和家底全在襄平城,所以此时被司马懿甩在身后的公孙渊全军无论如何都要去紧紧跟上司马懿! 1、要让城内的守军知道大军并没有完蛋,不要投降。 2、要让队伍里面的人放心,自家的老小都还在,不要崩盘。 3、最重要的一点,领导人们都在城里。 但是,你被司马懿调动出来了。 你不再坚壁高垒了,运动战你能打得过见过太多世面的天下第一陆军吗? 延伸一下,丞相为啥没办法调动司马懿呢? 因为魏国太大,没有所谓的攻其所必救! 要是曹魏定都长安,司马懿无论怎样都得被调动! 理论上来讲,不搭理司马懿,饿他一个礼拜你公孙渊必胜! 但是,不存在这种理论上的可能,因为战争是一种以国力为基础,人性、权力、信心等等综合因素叠加在一起的游戏。 根本就由不得你! 再延伸说一下,帝制时代,首都定在边境线上永远是一柄双刃剑。 优的一方面在于边境线永远是国家最强力量所在。 劣的一方面在于国运一旦不行或者出现强大对手的时候战略层面将非常被动! 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民心问题一旦通通掺杂进军事部署要考虑的决策环节时,很多兵法中的妙招将全部失灵无法使用! 因为那里是首都! 三战全败后,公孙渊率败军退回襄平,司马懿进军围城。 这个时候大雨来了,大水搞的平地数尺深。 三军恐,全都建议移营,司马懿表示敢说移营者斩! 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 襄平城中仗着大水,出城砍柴放牧,诸将表示要打他一家伙,司马懿根本不听。(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 军司马陈圭说:咱当年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结果16天拿下孟达,现在咱咋换了风格了呢? 司马懿说:当年孟达人少而粮食能吃一年,咱们的人四倍于他粮食却吃不了一个月,以一月图一年,咋能不玩命打! 现在贼众我寡,贼饥我饱,区区大雨,早晚得退,怕啥的! 我现在不担心贼与我对战,就怕他逃跑,跑了我就得在东北长期剿匪了!(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 现在对面粮已经快没了,咱现在劫他的牛马就是逼他逃跑,咱们身陷大水中,他跑了咱又追不上!(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 雨停了以后,曹军合围,公孙渊跑不了了。 司马懿起土山地道,楯橹钩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城。 城中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与此同时夜有长星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 公孙渊大惧,派自封的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而缚。 司马懿不许,把这几个人抓起来全砍了。(不许,执建等,皆斩之) 司马懿给公孙渊送了个信: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你甭跟我耍心眼了!你不来亲自投降就是不打算活了! 公孙渊穷途末路率数百骑兵攻南围突出,被司马懿纵兵击败斩首。 司马懿入城后,杀所有公孙渊置公卿,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随后筑成京观(死尸金字塔)震慑东北。 不久,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平。 剿平公孙渊后,司马懿在襄平城中梦到了曹叡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 他一低头,发现曹叡脸色已经不对了。 后来回军的路中,司马懿接到了一个反常的诏命,让他直接回去镇守关中。(诏帝便道镇关中) 如此灭国大胜,司马懿连回洛阳的资格都没有,而是直接让回关中。 司马懿已经开始感觉到了不对劲! 曹叡那肯定出事了! 但是,诏书明明白白写着让你走! 你又没办法抗旨,司马懿只能听旨。 当走到白屋时,又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 接下来三天内,中央五次诏书飞奔而来。(及次白屋,有诏召帝,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曹叡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赶紧来,到了直接进宫,见面说! 司马懿看到诏书终于明白自己的那个梦和去关中的任命是什么意思了! 曹叡快不行了! 本来没他的事,都给他支关中去了! 但此时不知为何又要对他托孤了! 虽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但他此时已经躺赢了权力角逐! 权力最高殿堂的修罗场上向来瞬息万变,司马老爷子害怕再有什么变化,急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一夜飞奔四百多里赶到曹叡床边。(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百余里,一宿而至) 六十的老头儿,当时的路况一夜狂奔四百里,居然没给颠死,你说年轻时不养个好身体行吗! 人家远征了一趟东北,在大雨里面也跟着泡着,来回一年的时间就在路上颠簸,最后又玩了把极品飞车。 什么事业,拼到最后都是身体。 曹家受到的诅咒再度开启了,曹叡年36,也不行了。(我按人家陈寿写的原文哈,我可没有指向性哈) 司马懿不知道,他这辈子权力场上第二凶险的时刻,就是在他此次回军的路上! 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历史差一点,把他的剧本彻底夺走。 曹叡其实早就对他有防备了。 丞相离去后,曹家整个西半扇开始集体大松心,雍凉解甲,中国释鞍。 体现在曹叡这,就是丞相死后转年的开春就赶紧上马工程盖宫殿!爷们可得享受享受了! 曹叡的名臣,祥林嫂兼半仙儿高堂隆开始了对领导的各种规劝。 曹叡大兴土木,取回长安大钟,高堂隆上疏说:'从前周景王不沿遵文王和武王的德行,不理会周公旦的制度,既铸造了大钱,又建造大钟,周朝国运因此而衰弱,这些都记录在史作为永久的借鉴。 现在有小人劝您好好享受生活,这是迷惑您啊!求取大钟这样的亡国之器,劳民费时,有伤于德政,这是自取亡国,可不是什么振兴礼乐啊! 不得不说好神奇,自打曹叡开始玩命盖宫殿后,就开始各种各样的苍天示警,又是着火又是彗星的,后来崇华殿遭火灾,曹叡问高堂隆:“这是什么灾祸呢?” 高堂隆说:上不节俭,下也不会节俭,所以会引来大火,君王大修高台,天火作灾,老天爷在示警啊!让灾异告诉陛下,陛下应该尊崇人道,爱惜民力,以顺天意。 高政委一直在说,曹叡那边一直在听,当然,仅仅是听,该造的园子一点不见少,看见老高顶多不好意思,老高也不气馁,反正只要有个由头,就一直在曹叡边上嘚嘚:咱不能再盖啦,爱惜民力啦,您快歇会吧,苍天又示警啦··· 老高同志这辈子最名留青史的劝谏,是这样说的。 曹叡上马陵霄阙工程后,有喜鹊在上面筑窝,曹叡同志比较好奇,又问了高政委:这又预示个啥呀? 高堂隆再次引经据典:《诗经》说:'喜鹊筑窝,鸠鸟居住。'现在兴建宫室,盖陵霄阙,喜鹊筑窝,这是宫室未盖成,陛下不能居住的征兆。(今兴宫室,起陵霄阙,而鹊巢之,此宫室未成身不得居之象也) 老天在说,您在为别人家盖这个宫殿呢!(天意若曰,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 这次的政治寓意非常深刻,“鸠占鹊巢”是个啥意思谁都明白,在政治圈子里面,这是非常高端的隐喻。 因为高堂隆这次吓唬的比较厉害,曹叡确确实实走心了!(於是帝改容动色) 后来高堂隆病重了,已经无法写字了,只能口述示警了,又对曹叡说了这么一段:本朝开天辟地之初,上苍曾发出警告,宫里燕子巢穴中发现有一双怪鸟全身艳红,应该严防鹰扬之臣,以免祸起萧墙。(臣观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於萧墙之内) 赶紧布置你曹家自己人去把住军权啊!你现在太单薄了!(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估计是知道自己快不行了,高堂隆开始不怕得罪人了,直接明码示警了! 高堂隆几乎就是明白的告诉曹叡:小心司马懿那老小子呀! 曹叡听进去了吗? 听进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