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起你来,看看大海(二)

 魔弹文化 2020-07-15

她被大海吞噬,被定格在永远年轻的岁月里……

她是我在北师大同舍三年的同学Tom(只在舍友间称呼)。有一次,Tom来到我梦里,我听到了这样的歌声:“想起你来,看看大海……”

Tom是时尚的

聪明伶俐的Tom在重庆大学时读的是经济系,英语也学得特别好,毕业前已经为某新锐公司的英汉电子词典录制过单词范读音频。当年她是跨专业考研,成绩居然名列第一,着实让人佩服。在我们班这几个同学里,她也是最为时尚的那一个,非常向往出国游历。虽然那时她的先生还没开始驻外生涯,但是对于一个外交官来说,出国那是早晚的事。后来先生驻外之后,她也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一下子就游历了欧洲和非洲的好几个国家。

回国之后,Tom的伶牙俐齿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她开始在同学、朋友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述国外的奇闻异事:比如,外国男人惯于当面赞美女人,有时坦率到了令人惊吓的地步。

有一次,Tom独自在土耳其的大街小巷中游逛,在一家工艺品小店就遇到一位相当率真的店主,搭讪不过几句之后那人居然对她说:“I want you! And you?”结果自然是吓得姑娘花容失色,仓皇离去。再比如,不少非洲土著人生活懒散,经常大白天就在公路边的树荫下小睡起来,有时候在梦中不由自主地挪动了身子,不料却将脚伸到了公路边,结果有人就在睡梦中突然被过路的车辆碾压了双脚或者一只脚……听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忍不住惊呼起来或讶异失笑。这种惊呼或讶异往往最让Tom开心自得。

Tom在同学眼里就是“相貌好、学习好、婚姻好”的幸运儿,为此引来不少同学的艳羡。我们的另一位同学就是这样回忆她的:“漂亮的女生运气总不会太差,或者说比大多数人都好。在我还为毕业找什么样的单位头疼的时候,她已经结婚,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们曾经在某一年的暑期共事过,工作是教一群美国大学生中文。学期结束的时候,她已经成为项目里最受欢迎的女教师,在中间的某个周末还跟几个美国大学生一起出去玩了一趟。”

Tom的朋友很多,其中有好几个在校朋友是学影视艺术的,Tom很欣赏他们那种前卫、个性的生活。她经常跟着那几位朋友去看先锋电影、参考片儿,有时候也带回来一些时髦的书和光碟。当时她推荐给舍友们看的《上海宝贝》和《大开眼界》还真让我们开了一下眼界。

受到那几位朋友的影响,Tom和我还一起选修了于丹老师开的选修课“新闻采编学”。那时于丹在电视圈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虽还没走上“百家讲坛”,但听过她讲课的不少学生都成了她的忠实粉丝。我们得风气之先,慕名而去。第一节课上下来,Tom和我被惊得面面相觑:我们简直听傻了,完全被于丹的口若悬河给镇住了。就像被磁铁牢牢吸住的铁钉,我们在课上既没有作笔记,也没有间隙进行任何思考……

Tom既聪明又时尚,且爱憎分明,基本奉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古训。她对同学们的好恶也坦率表达,毫不隐讳,原则就是喜欢洋气的同学,讨厌老土的同学。有一次她竟然当面跟同班的一位女同学说:“我真不想跟你说话!”没料到女同学愤然回应:“你以为我想跟你说话啊,别自我感觉太好啦!”俩人自然闹起了别扭。可是没过几天,Tom又主动找那位同学聊起天来,自己说过的话俨然全忘了,简直就是没心没肺。说到底她还像个孩子。

“想起你来,看看大海……”Tom啊,你是宿舍里最小的妹妹,我们再也听不到你时不时亲昵地叫我们Bob、Ben、Bill和Mike了。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还能再让你喜爱或嫌弃我们这些同学,我一定要告诉你几句话:有时候说话不能太过直截了当,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说过就忘,没心没肺……这些话也说给我自己听,咱们共勉吧……

- 作者 -

冀丽萍,七零后文学硕士,常年奔波于书山文海中,捻诗问花,捻字问情,老编辑一枚,劳作苦心明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