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一束┆偷得浮生半日闲

 魔弹文化 2020-07-15

前些天去了一趟西河。

西河是一个江南水乡古镇,位于芜湖市芜湖县红杨镇。相传有600多年的历史。盛衰反复,几经波折。明洪武年间,挑圩筑堤,百姓开始徙此安居,成小集镇,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

出发时,晨雾还未散尽,车窗外阳光斜斜地穿过路边的山林,山林烟云氤氲,如梦似幻。临近西河,路在维修,只能绕道,颇费了周折。

下车时,我才发现到小玛身上竟是一件鼓鼓囊囊的黑色羽绒马甲,“怎么穿成这样?”话还没说出口,见她从后座取出一件民族风大衣换上,鲜艳的中国红,不觉莞尔:古镇是需要亮色点缀的。

小玛和我都是摄影爱好者,是同类。同类同行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说很多话,因为默契,知道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雪小禅说,同类真是人生中锦上添花的事情。

古镇入口极具特色,三根柱子撑起半个亭子,上了台阶是旱桥,旱桥旁一棵高大的朴树,叶片金黄,亭亭如盖。穿过旱桥向北,沿街大门多数上锁,只有屈指可数的住户。卖竹器的妇人靠着椅背打瞌睡,一对中年夫妻在门口摘菜,几位老人晒着太阳聊天,旁边卧着一只黄狗。一些艺术馆没有任何开门的迹象。失望之际,姚老师和秀姐匆匆赶到。

“走,去渡口!”秀姐说。下了60级台阶,果然别有洞天。格桑花浅紫深红,百日菊或黄或粉,衬着澄澈的天空,阳光下风情万种,正是“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沿河一侧老宅,墙高陡峭,基部麻石驳砌,拔地数丈,削壁耸立,青石防护,汛期用以抵挡水冲浪击。


姚老师是颇有名气的古风人像摄影师,因为常来,和这里的居民很熟络,一路上与人热情招呼。“今天这几位是哪里的美女啊?”老宅阳台上一位老人问道。听说是宣城的,老人不无自豪:“我们西河很美啊,每天都有外地的游客过来。”“大家都来,你不烦吗?”我问。他大笑:“不烦,你们都是我眼里的风景!”我们是来看风景的,却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姚老师说,老人可是西河的明星,摄影人都爱拍他。

后来我们在南边老街又遇见了老人,他主动为我们当起了模特,在青石板路上走了几个来回,有时抽烟作悠闲状,有时背剪着双手作沉思状,最后终于绷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真是个可爱的人!姚老师说,你们知道吗?老人今年七十岁了,还是个胃癌患者。“那他自己知道吗?”我急切地问。“知道,一直都知道。”“哦……”大家沉默了。此时,老人已经走远,身影缩成了一个小黑点,最后消失在街口。

中午,舟周驱车前来,我们继续上午没走完的街道。两边店铺飞檐对峙,令人惊讶的是老街的房舍门槛都在街道之下。有的大约要跨下三五步,还有的雕砖门楣也深深跌入街面以下,据说这是因为店铺建于圩埂两侧,逐年防汛加固堤埂而导致。

老宅大多破旧不堪,关门闭户,门上的对联则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日照古镇雾霾少,月上西河吉祥多”,又如“保古镇风貌护雅韵历史惠城乡百姓,传西河故事承淳朴家风塑诚品人家”。

路边不时可见房倒屋塌、残垣断壁之荒凉景象。有几处未有人居的房屋大门竟敞开着,我们踏青石台阶而下,室内光线昏暗,重重门,层层窗,时光仿佛瞬间被凝固,使人生出几许淡淡的神往,也有一种莫名的哀伤,可曾有过一位女子倚窗眺望,眼神迷离,手捧书信“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不过,这样的场景拍弱光人像倒很合适。小玛的民族风红大衣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她坐在一张古老的雕花木椅上,阳光透过窗户散漫而又绝望地散落在她身上,金属质感。

姚老师一边拍摄一边解说,这个要减曝,那个要连拍。大家沉浸在光影的兴奋之中,只听得一阵阵“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世间最美妙的音乐不过如此!不必为生计忙碌,也不用理会烦尘俗务,那一刻,我是我自己。

走出屋子,恍若隔世。安谧宁静的西河古镇,虽古韵犹存,到底是一派萧条,“浮云阅尽经沧桑”。好在古镇已经着手修复。西河是幸运的,多少古镇都已湮灭!远的不说,我们当地的章渡、马头,盛衰巨变让人扼腕。

人们向往古镇,很多时候是要过自已想要的生活。可真若生活在这里却没有多少人愿意。我注意到老街墙上贴有“西河老街商家入驻奖扶办法”公告,政府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西河的恢复应是指日可待!到时候,百年古镇西河与珩琅古塔伫立青弋江两岸,近在呎尺,遥相辉映,一派山水田园古韵风光。想想都美!

午后的光线太硬已不适宜拍摄,加上各自惦着孩子,大家就此别过。到底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一个古镇,五位佳友,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样的赏花行摄,这样的溜达漫话,偶尔为之,人生乐事。

- 作者 -

王爱娣,笔名杨柳风、午后等。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宣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喜静,爱草木、爱自由,文字散见《中国经济导报》、《清明》等报刊杂志以及凤凰读书等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