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超越历史的人性挽歌 作者:何夕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将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乃投河而死。 ——《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 偶尔翻阅传统诗词,发现想要真正理解彼时彼地的事件与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我们已经远远脱离了古代的社会生活,时空上的隔阂总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不久前读到一首民歌《箜篌引》,不知怎么,对于我一个现代人,这寥寥四句短诗竟像是从遥远的汉时飞来一枝锐箭,将岁月阻隔尽皆化于无形,直击心底,箭声的回响久久震颤着灵魂! 其实,这是个再简陋不过的故事:船夫子高清晨在河边撑船,看到一个披散白发的狂夫不顾一切涉水渡河,他的妻子在后面追赶、阻拦,可还是没能阻止这场悲剧。 狂夫被乱流淹死,悲痛的妻子就用箜篌弹唱了这曲凄绝无比的《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曲终,妻子投河而死。 我不知道这狂夫是谁,不知道他为什么渡河,甚至他是为了渡河而死,还是明知会死而渡河。这一刻,我只咂摸到某种超脱了时代的凄怆滋味:公无渡河的哀求,公竟渡河的悲痛,堕河而死的绝望,将奈公何的无奈。 这个狂夫,可以说隐喻着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最自我、最隐秘或者最叛逆的角落,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心里的“求不得”。 一个人总是多面性的,而狂夫象征着与日常期待相龃龉、难以见容于环境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揭露、被放大时,我们就成了世人眼里的“狂夫”。 这条充斥着乱流的河,隐喻着压倒性的环境禁锢,一旦触碰,(似乎)就意味着必然的失败与毁灭;而那个妻子,就是我们身边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家人、恋人、挚友…… 他们出于自身的考虑或对我们的关怀,不愿我们执著于求而不得的目标,竭力劝我们放弃,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也许这里的大多数人不愿承担“狂夫堕河而死”的代价,但总有一些人像这位妻子一样,因为我们的决绝而付出惨痛的代价,而他们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比起狂夫一人之死,这样的牺牲岂不是更加沉重,更加无奈! 比起《箜篌引》的历史时空,现代社会尤为如此。人生面临无数的选择,也就有无数条这样的河。 有时候我们顺从社会的常规,安全从桥上走过;有时候,我们却深陷于本心与“应然”的矛盾,渴欲踏上自己的路。然而,我们既要直面乱流的吞噬,也会伤害那些深爱我们的人。 是坚持本心还是服从俗世?夸张点说,是做一个义无反顾追求自由、不惧毁灭的“狂夫”还是循规蹈矩的常人?在此又如何安置我们的亲密关系? 这些都是贯穿一生始终的问题:从高考后的专业选择,到爱情对象的选择、未来职业的选择……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固然皆大欢喜,但人生在世,又怎能万般如意? 令人怅然而又欣慰的是,这些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理性地认识这个矛盾,接受并调节内心里“狂夫”的一面。 可叹《箜篌引》短短16字,以极度质朴的笔墨,唱响了超脱两千年历史的人性挽歌,唱出了人之于世的永恒矛盾。 THE END 文章皆为作家原创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