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偷东西被父亲闷死: 教育孩子,晚堵不如早疏通 作者:胡蝶 孩子偷东西,成了一个不断的话题。 近来,安康一名11岁男孩,因偷了同村村民100元钱,被发现后,孩子爸爸为了惩罚他的偷窃行为,竟然把他盖在大缸里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发现男孩已经去世。法医鉴定死因为中暑。 据说,这个男孩此前就有偷东西的不良习惯,爸爸为此也非常苦恼。为了教育儿子改掉偷东西的毛病,她曾经两次将儿子锁在家里。甚至发现这次偷钱事件后,他还对儿子进行了体罚,用棍子抽打屁股和胳膊,甚至还把他偷东西的手放在门缝里挤压。 看得出来,这位爸爸对于儿子的偷窃行为,采取的是打压、堵塞的方式。他希望通过体罚,让儿子长记性,吸教训,从而改正偷东西的行为。而事实却是屡教不改,最终因体罚不当,酿成大祸。 无独有偶。几年前也发生过一起孩子偷东西的悲剧。一名女中学生,去超市买矿泉水时,把一块巧克力私藏在身上,试图蒙混过关。结帐被发现后,店主让她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处理。 很快,女生的妈妈赶来超市,当众对女孩又是吵又是打。女孩自尊心受辱,离开超市后就跳楼自杀了。 孩子偷东西,是个不对的坏毛病。是病就得治。而前期治此病的医生,家长最合适。孩子偷的钱或者巧克力的行为,是孩子偷窃之病的症状,生病了,不能光盯着症状,去指责打骂症状,得去从源头上去解决。 这就好比一个人得了感冒的病,发烧咳嗽是症状,那不能打骂这些症状,得去从根本上治感冒这个病本身。感冒好了,症状自然消了。 同样,从根本上疏通孩子偷窃的思想,才能彻底杜绝孩子偷窃的行为。 2 感冒初期也会有病症出现,同样,孩子偷窃行为养成的初期,也是有很细微的端倪的,只是当时可能家长忽略了,或者就没当回事。 有一次去做窗帘,正碰上窗帘店的老板娘在打骂孩子。原因是她十岁的儿子,上午偷了两百多块钱,为自己和同学充值玩游戏。要不是我们两位顾客打开,看她当时气愤的劲,肯定要把孩子打出个好歹。 有顾客问孩子妈妈孩子以前有没拿过钱?她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拿钱出去买东西。有时我店里忙,他要吃糖果、冰激凌什么的,哪怕我不让他买,他自己就悄悄拿了钱去买。我也不当回事,反正金额也不大。开始他不敢拿大钱,只是拿一两块钱。我也说过他,但是开门做生意,钱就在抽屉里放着,还是断不了他自己拿钱偷买东西……后来越来越敢拿大钱,十块的、五十的、一百的也敢拿了。” 很多家长都跟这位妈妈一样,犯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对于孩子前期私自拿小钱的行为,不当回来。认为钱少,孩子小,而且又是自己家的钱,根本跟偷不沾边。 但是背着父母拿钱,这不是偷又叫什么呢?如果从一开始就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给孩子讲清,私自拿钱是个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就不会稀里糊涂地不懂收手,而且偷胆也不会越来越大了。 如果在孩子第一次自己偷偷拿钱时,妈妈就明确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对,严厉制止。把偷的苗头趁小掐断,也就不会有现在的管不住了。 3 也有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偷别人家的东西,为了维护孩子,还揣着明白装糊涂,偷换概念。认为孩子只是拿,不是偷。 朋友开了间书店,店里还附带卖一些其他儿童用品。有一天店里来了一对父子,他们看了一会书后,那个男孩拿起一盒无线耳机看了起来。后来趁人不注意,偷偷打开包装盒,拿出耳机装进衣兜。其实一切都没逃出店里的监控。 当男孩的偷窃行为被当场揭穿时,男孩爸爸却反应激烈。他大喊大叫,口口声声说他儿子没有偷耳机,只是拿着看看。面对拆封的金额不小的耳机,朋友要求他们买下时,男孩爸爸不愿买,耍起了赖。争执不下,朋友说只有打110,让警察出面调解,男孩爸爸更是耍横:“你打啊!反正孩子是未成年人,警察来了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面对这样一个是非不分的父亲,现场很多顾客都看不下去了,指责他的做法欠妥当。他还嫌人家多管嫌事,差点跟人动手。最后硬拉着孩子扬长而去。 面对孩子拆封耳机想偷为己有,当父亲的不想买单,就当着孩子的面胡搅蛮缠,偷换概念,推卸责任。这无疑助长了孩子的偷窃行为。以后他不但学会了偷,还学会了为自己的偷辩解,逃脱,养成了偷窃的可怕的侥幸心理。 当有一天,孩子的偷窃行为发展到一个严重的程度,家长也害怕时,怕是再管,再讲道理,也为时过晚,后悔不已了。 孩子偷东西,都是从最初的不懂何为偷时养成的。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可能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顺手拿来。而家长并没有当回事,没有告知这是不对的;或者当孩子私下拿了家里的一块钱两块钱,去满足自己的小心愿时,家长也不在意,任其发展,孩子胆子越来越大,花钱的手脚也越来越大。 当发现问题变严重时,再想管已经变得很难了。 文章皆为作家原创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