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瞎子合贵哥的人生传奇

 魔弹文化 2020-07-15

文/ 宋书臣

01

前些日子,我的邻居,双目失明、终生单身、88岁的合贵哥因病去世了,照料他衣食住行的兄弟一家人为合贵哥举办了热烈隆重的葬礼。

人们议论着合贵哥一生的点点滴滴,对逝者赞叹不已,说他从小双目失明,虽然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但他在黑暗中自强自立、奋斗不息、努力向上的乐观处世的精神,像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标;像楷模,坚定了人们勇敢生活的信念;像笑神,给了人们战胜艰难困苦的豁达乐观的精气神。

合贵哥生于1931年,从小因患眼疾,而终生双目失明,也因此始终打着光棍。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怨地怨爹怨娘,相反却对天地充满敬崇,对父母和兄弟姊妹全家人充满感恩之情,乐观面对黑色的人生,探索并踏出了自己努力生活的光明道路。

02

     我小的时候,我家南场棚安着石磨和石碾。当时全凭着原始的这种磨面碾米而生存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隔三差五轮流在我家人工推磨磨面,推碾碾米。

      推磨和碾米是常事,每每需要至少两个人同时用力推,甚至再添一个人来拉,沉重的石磨或石碾才能缓慢转动起来。

      每逢等到合贵一家人磨面碾米时,合贵哥大幅度地向前倾斜着身子,腰部紧紧贴着推磨棍或推碾棍,最用力气,简直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稍憩间隙,合贵哥不是哼着小曲,就是讲个幽默小故事。当时还是少年的我听得十分开心!

      瞎子合贵哥像正常人一样,在生产队干活计工分,为生产队喂牲口,为牲口人工铡草。

       铡草需要两人相互配合操作,一人扶铡刀柄,一人在闸刀下面有节奏不间断地擩草,一不小心,轻则会将手指铡层皮,重则会流血断指……

      然而无论是操作刀柄,还是铡刀下面擩草,合贵哥干得春风得意、风生水起,非常熟练,同伙计配合得很协调,比正常人干得还顺溜……

03

      在当时完全靠人工到砖井挑水生活的日子里,牲口饲养员更需要大量挑水,牲畜饮水、淘洗草料,当然都离不开水,需要频繁地到附近砖井里去挑水。

       对此项工作,瞎子合贵哥完全胜任,天天挑水,他眼前一片黑,却稳稳当当地走到井边,并用扁担钩钩好桶提手,慢慢的将水桶下到井里水面上,恰到好处的三下五去二的摆倒水桶,当桶水灌满,又熟悉的将满满的一桶水提到地面,另一桶也如此操作,最后将两桶水分别挂在扁担两端,挑回牲口棚,倒进缸里,以待备用。

      天天如此,合贵哥干了好多年,却没有出过一次工伤事故。大家开始都不理解,连正常人都不容易做好的事情,他是怎么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地步?

      后来人们逐渐明白了,原来是这样:他虽然看不见世界上的一切物体,但凭着自己的耐性、细心、记忆和毅力,硬是数着自己每走过一个地方的脚步,探索者人间路径,感受触摸着每个行动细节的准确适应性能……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机械化电子化的操作代替了繁重的手工劳动,自来水城乡普遍使用,牲口也不用集体饲养了,水不用挑了。

      合贵哥却以另一种形式顽强而幸福的劳作着、奋斗着、生活着……

04

他敲起锣鼓唱新歌,做起了街头卖剪子的小生意……

在曲周县城的大街小巷,不定哪个赶集人最多的地方,路边常常看到一位盲人,坐着小马扎,手里拿着两三把剪子,吆喝着:“卖剪子,卖剪子,大姑娘,小媳妇,看一看,瞧一瞧,不好使用不要钱!”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曲周十里八乡的人,没有不认识合贵哥的。他的剪子生意日渐红火起来,人们都觉得合贵哥诚实可敬,卖的剪子,货真价实……

合贵哥真是神了,虽然两眼失明,但他硬是凭着自己的触摸,完全能够感觉出钞票票面数字的大小。

有位村姑,觉得好奇,想试探一下合贵哥的辨别能力,在街头找到了合贵哥的流动摊位,买了两把剪子,递上了一张百元大钞,却故意说是50元。合贵哥用右手大拇指摸了一会儿:“这位大姐,好像不对劲,这不是50元,是100元。咱们都不容易,我不能昧良心做生意……”

一番话,让这位村姑更加敬佩这位盲人老者了……

- 作者 -

宋书臣,男,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曲周镇前河东村人,1949年农历6月出生,曲周一中“老三届”高中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2009年从县人事部门退休。他热爱写作,新闻、通讯、散文、诗歌、故事、小说等,由他撰写的文稿曾被多家报刋釆用。其中,《母校的钟声》获得“首届艾青杯全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优秀奖,《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曾以音乐散文的形式播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