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妓从良,逼良为娼

 魔弹文化 2020-07-15

劝妓从良,逼良为娼

文|不知所言

随着最后一滴眼泪的流下,《都挺好》这部年度热剧最终落下帷幕,火遍大江南北的苏大强更是凭借着一本习题集实现了华丽的反转,成功晋级暖心爹地。

我不禁为他的这一手极限操作暗暗叫好,游戏玩到最终局却能反败为胜,实在是精彩精彩,高手高手。

但关掉手机,静下心来仔细一想,一个巨大的疑惑突然浮现在心头: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窝囊了一辈子,作了四十集,让无数人咬牙切齿,尊为“北坤南强”的人,最后却彻底洗白呢?难道现在观众的宽容度都这么高了吗?

恐怕不是!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慈善家和一个恶人,慈善家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恶人则整日偷鸡摸狗,欺软怕硬。人们理所当然的亲近好人远离坏人,他们一边为慈善家竖起雕像一边频频投票要求驱逐恶人。

直到有一天,慈善家和恶人同时捡到了一张遗落的一美元。慈善家没有选择把它交给警察,反而放进自己的钱包,而恶人则选择交给了警察局,寻找失主。

当这件事情被镇民们得知之后,他们的观念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他们看来恶人的行为说明他或许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至少还有那么一点良知,可以被感化和拯救,甚至有的人认为恶人过去的种种行为不过是被生活所逼,另有隐情。

而慈善家仅仅是私吞了一美元,却被认为是一个有道德缺陷的人,其中更有人坚信他的慈善行为不过是在包装自己,别有用心。

谣言日盛,舆论反转,恶人虽然之后什么都没做,却变得越来越是个好人,人们开始慢慢亲近他,甚至把一些无人承认的善举都归结在他的头上。

而慈善家尽管日日行善,但人们却渐渐疏远他,不再接受他的帮助。

直到有一天,恶人的雕像取代了慈善家的雕像,他坐上了镇长之位而慈善家却被驱逐出了小镇。

这个故事和苏大强何其相似,哪怕你做了一辈子坏事,但只要临终做了一件好事,人们都觉得你不是一个坏人。而哪怕你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只要最后踏错一步,人们也认为你是一个坏人。

所以刘备临终前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原因很简单:如果让你选,你是选择和一个有底线的坏人做朋友还是选择和一个有道德缺陷的好人相处?

甚至如果以性本恶的观点来看,自古以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变态的观念:喜欢看着坏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弃恶从善,也喜欢看着好人在自己的努力下人人喊打。

无论哪一种,都不过是在成全人类自己的自私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已。

古今中外,无论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总会有一些女生喜欢无赖流氓,一些男生喜欢恶女娼妓,仅因为他们觉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把坏人变成好人。

当然出于好意可以一试,但如果飞蛾扑火,最后连自己也搭进去,有怎不叫人惋惜呢?

另一方面,更叫人恶心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卑感。某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对英雄、榜样们大肆诽谤、污蔑,以求能够把他们拉下神坛,狠狠的踩在泥水坑里。

于是几千年来,逼良为娼、引诱良家妇女偷奸、窥探名人隐私、编造肉食者无能、污蔑先辈英烈就成了屡禁不绝,甚至喜闻乐见的事情。

现在我明白,这就是天性,没有什么可耻的。看多了这些事情,无非也就让我们多了无数高潮后冷却的沉思。所谓天性,就是祖先的昭示,它以这种卑下的方式传承,亘古不变,万年不衰。

所以我说,劝妓从良和逼良为娼从来都是人们最爱看的事。

每当网上出现这两类新闻的时候,围观群众总是挤得水泄不通,一个个争相发表长篇大论,对当事人评头论足,哪怕他们不了解前因后果;哪怕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但都不妨碍此时他们成为道德圣人、社会专家。

一部热剧结束了,剧名《都挺好》,结局都挺好,但现实也都挺好吗?

作者简介

不知所言,一个希望世界和平的90后,认为文字可以拯救一切不平等,不正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