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述实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魔弹文化 2020-07-15

      伟大

      来源于平凡

      爱心

      来源于习惯


      惊人落泪的

      就是这些习惯的平凡

 

美,一场阅读和思考的旅行,孤单但绝对不孤独。

关键词:残疾,儿童,育人

│disability ,children, educate

文/春风秋水

我今年已迈过50岁的门槛,进入了知天命之年。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过10年民办教师的历史,又有几年办幼儿园的经历,总之是一段辛勤育桃李、飘溢着芬芳的岁月。后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创办了一所经市教委审批的民办学校——育英小学。我要讲述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大街上碰见一位熟人,对方带着个十来岁的孩子,我就问孩子上几年级了,得到的回答是根本没上学。我感到诧异,就问:“孩子这么大了,咋还不上学?”这一问不知要紧,对方一脸无奈,向我倒出了一肚子苦水:孩子几岁时看病落下了残疾,到了上学的年龄,跑了几所学校,好话说绝,人情托尽,都被拒之门外。听了这话,我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残疾儿童也是国家的接班人,同样有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权利,怎能当成包袱一甩了之?看着这名残疾孩子母亲迷茫的眼神,听着一声接一声沉重的叹息,我毫不犹豫地说:“到我们学校去吧,别人不要,我收!”

我接收残疾学龄儿童的消息不胫而走,霎时间,周围的10多名“没人要”的残疾学龄儿童哗啦啦涌了进来,邻近的几个县也送来了几名。从此,我的学校里出现了这样的“特殊一族”:有的弱智,有的痴呆,有的腿瘸,有的手残,各种残疾都有。接收的这些孩子,既要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训练,又要进行特别照顾护理,但我不避麻烦,不辞苦累,和学校的老师们一道,以爱心呵护着他们成长,既教给他们简单的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又给他们开设“小灶”补习文化知识,俨然成了这些孩子的生身母亲。

涛涛是一名弱智男孩儿,2年前转学来到了“育英”。转学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涛涛原本在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到了升级考试时,学校以其“榆木疙瘩死脑筋”为由,把他给“劝退”了。之后,父母托熟人送他进了另外一所小学,不到1年时间,学校也以同样的理由把他撵了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依然接纳了涛涛,而且一见面就喜欢上他了——这是一个虽然弱智模样却挺可人的孩子。涛涛入校的那天,他的爸爸十分感激地说:“校长,您肯收下俺这孩子,俺全家永远都会记住您的大恩。这孩子智力上有欠缺,也不指望他成啥才,能上到小学毕业,分辨清男女厕所就行了。”说这话的时候,涛涛的爸爸很满足。我却大不赞同,有点儿发急地说:“作为孩子的家长,你咋能这样悲观?别人看不起咱的孩子,咱自己可得看起呀!”我的喜欢并没有白费,涛涛在学校里很懂事,也很听话,考试成绩由原来的每门几分提高到了六七十分。

痴呆儿军军是4年前来到我的学校开始上一年级的。当时,已经8岁的军军流着长长的鼻涕,衣服脏兮兮的,周周正正的小脸蛋整个涂抹成了“花老包”,而且语言有障碍,不管问他什么,就会答一个“好”字。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军军初次来到学校的情景,老师们问:“军军,上学好不好?”军军神情木讷地答道:“好。”“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饭?”“好。”老师们又随手拿起一支粉笔问:“这是什么颜色?”回答还是一个“好”字。老师们有点儿哭笑不得,有的直摇头,有的朝家长投去了征询意见的目光。我没有丝毫犹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推到社会上咋办?既然来了,咱们就应该收下。”我心里牵念着这个特殊的孩子,常利用课间的10分钟,跑到班里去看看。军军爱流鼻涕,总是拖得长长的,一吸溜一吸溜,我见到了,就掏出衣兜里的手绢给他擦去。每逢这种时候,军军则一动不动,接受着我的关爱。4年来,军军对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次在校园里碰到我,总是伸长小手轻轻戳一下,这是他在打亲切的招呼。军军爱吃苹果,有时候老师们故意逗他:“军军,老师也想吃苹果。”听到这话,他就赶紧双手一背,把苹果和手一起藏到背后。如果我在场,就说:“军军,叫我吃吧?”军军就双手递了过去。我则会说:“我不吃,跟你玩哩,俺乖进教室学习吧。”军军的学习成绩当然不会怎样好,但他已经由入校时只会说一个“好”字,进步到了能说简单的日常用语,虽然学会了几个字,写得也总是歪歪扭扭的。

女孩儿玲玲自幼患有“大头病”(医学上叫脑积水),不足10岁的年龄却扛着个斗样大的脑袋,极不相称且令人担心。为给她治病,她的父母带着她去北京、去上海,大城市的医院进了一家又一家,有名望的专家教授请了一位又一位,医疗费花掉了10多万,也没有治愈这顽固的“大头病”。属于玲玲的生命之路有多长,谁心里也没底,而且据医学专家讲,这种病患者最怕磕磕碰碰,一旦摔了跤,极易脑浆迸裂而命断身亡。到了上学的年龄,玲玲自然被拒之门外,没有一所学校敢收。父母焦急呀,用他们的话说,孩子是不幸的,也是可怜的,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应该让她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享受应该享受的权利。他们找到了我,原本准备了一大堆哀求的话语,刚说了个开头,就被我打断了,我说:“玲玲的爸爸妈妈,别说了,既然来了,我就得收下,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良心。”谁知老师们都不敢买这个“账”,谁都怕出了问题承担责任,我的“脸面”生生地被搁在了尴尬之中。目睹此情此景,玲玲的父亲说:“老师们,可怜可怜这个孩子吧!我现在就写保证书,如果孩子出了意外,老师们没有任何责任。”老师们不便再说什么,玲玲也就留了下来。

据医学界人士介绍,“大头病”患者常常连带着行动困难。玲玲也是如此,走起路来,只能是一点一点艰难地挪动,那种吃力的表情难以描绘。看着她走路的情形,我常常不经意间就产生了蚂蚁搬家的感觉。玲玲所在班的教室在三楼,自己不能上下,我就天天跟玲玲的老师一道,一边一个人,“架”着她上上下下;玲玲需要上厕所时,我总是左右不离地照料着,甚至还要给她擦屁股……父母的感激之情已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多次硬拉着我和老师们到饭店“坐坐”,但都被拒绝了。

玲玲来到我的学校已经2年有余,虽然成绩不好,每次考试只能得四五十分,但她生活得很快乐。也许,对这个随时都可能结束生命的女孩来说,学习成绩并不是重要的。

在四年级就读的残疾男孩明明,有一次闹肚子,没跑到厕所就拉到了裤子里,顺着腿流。当时他又害羞又着急,直想捡块砖砸那不听使唤的腿。我知道后赶紧跑过去,二话没说把他抱到我的办公室,替他脱下臭气熏天的裤子,先给他擦净身子,又把手伸进裤腿儿里,翻过来用水刷了又刷,然后撒上沙土,在火炉上慢慢烘干……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在我,这些早已成为动听的“小插曲”。

再提一个孩子,就是痴呆儿蕊蕊。这是个长得白嫩嫩、胖乎乎、模样挺叫人喜欢的女孩,几年前遭遇了一次车祸,便落下了痴呆,已经9岁了,连幼儿园的门都没进过。父母领着她来到我的学校时,我问她叫啥名字,她嘟嘟囔囔说了一大串儿,但我一个字也没听清。又问她几岁了,答了个“不知道”。我用商量的口气说:“写写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吧?”蕊蕊听懂了,毫不含糊地拿起笔写了起来,小手一抖一抖写得很快,只可惜写的啥也不是,在场的老师们笑了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智残儿童,我还是爽快地收下了。几天后,我问她:“蕊蕊,吃过饭了吗?”蕊蕊用憨憨的声音回答:“吃过了。”“吃饱了吗?”“吃饱了。”“在学校好不好?”连问三遍,蕊蕊都没吱声,过了好久,才回了一句答非所问的话:“我想妈妈。”入学以来,这样的“镜头”经常“重播”,我不得不拿出极大的耐心,用最甜的话语又哄又劝。适应学校生活后,奇迹在蕊蕊身上发生了——她已经开始学习写字了。

平平常常的日子,真真切切地过,对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我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认识,在我的工作日志中,我曾经写下了这样两段话:“一个学生只是全校的几百分之一,一个班的几十分之一,但是,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残疾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教育,而且要教育好他们,绝不能落下一个,这是我的责任。”“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听到孩子们懂事的话语,一种少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便充溢了我的心田。”

这么多年,我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实施着助残行动,有人评价说:“还残疾儿童以受教育的权利,这份功德,要比物质上的资助高出许多倍!”也正是因为如此,我的助残行动便倍加引起社会的格外关注。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我这些年实施的助孤行动。

2017年初春的一天,县妇联和镇妇联的负责同志找到我,说有个名叫郝永刚的男孩,父母双亡,面临辍学,问能不能把他接过来,帮助他完成学业。妇联的同志本是寄希望于万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没想到我会爽快地答应下来,于是几个人立即坐车赶到了郝永刚的家中。这是一个赤贫的家庭:一个瞎奶奶,一位老爷爷,都已年逾古稀,丧失了劳动和挣钱的能力。恰巧郝永刚这天没去上学,一个人正在外边玩耍,脸上尽是泥土,身上沾满杂草,跟个野孩子没什么两样。再看看屋里院里,除了一个小得可怜的粮食囤和几件破旧不堪的生活用具外,几乎是家徒四壁。目睹此情此景,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了下来,情不自禁地说:“永刚这孩子,我收养了!”刚刚把郝永刚接过来,我顾不上喘口气歇息一下,骑上自行车就去了百货商场,买来了几件衣服,把郝永刚从里到外打扮得换了个人似的,与城里的孩子分不出两样。郝永刚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郝永刚食宿都在学校,衣食无忧,生活得挺好,但我还是不放心,三天两头就把他叫到家里,变着花样给他改善生活。天冷了,我买来毛线要给他织毛衣,没织到一半,一直不好的身体状况便捣起乱来,怎么也织不下去了,我迫不得已把这“任务”交给了一位女教师,随即又买来一套毛衣毛裤。那一年的秋末冬初,郝永刚第一次没有挨冻,把温暖穿在了身上。

在收养了郝永刚之后不久,我又收养了孤儿韩金帅。韩金帅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母亲因摆脱不了贫困家庭的重压,一气之下喝药身亡,此后,他的姑姑暴病死去,姑父触电而死。一连串的家庭不幸,把他唯一的亲人——年事已高的奶奶摧残成了疯子。不足10岁的韩金帅成了孤儿,无人管顾,没有经济来源,失学也就成了必然之中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这一情况,毅然把韩金帅接到自己家中,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照顾得无微不至。韩金帅原本已读到二年级,但我出题一考试,发现他仅仅有学龄前儿童的水平,就安排他上一年级,从头开始。我的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成员,这个新成员的吃、穿、住包括上学的一切费用,仍然由我全包。

发生在我和刘扬之间的故事,说起来有些离奇。刘扬原本姓郭,乳名叫小牛,早年我办幼儿园,他就跟着上幼儿园。小牛贪吃,常常跑不及拉一裤子,擦擦洗洗的活儿,我没少给他干。那时候我还没有办学校,到了上学的年龄,小牛就离开了。幼儿园的孩子一茬一茬地招来,又一茬一茬地送走,但小牛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今年4月份的一天,我偶尔在大街上碰见一个卖水果的男孩,越看越像小牛,上前一问,证实了自己的眼力没错。我惊诧得半天没合住张大的嘴巴——仅仅10多岁,竟然如此熟练地跟人做起了小买卖!又问小牛为啥没去上学,这才得知,小牛离开幼儿园的第二年,他的爸爸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生命,后来妈妈远嫁贵州,小牛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孤儿,自然而然地失学了。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小商贩”就是当年自己一次次给擦屎刮尿的小牛。我拉起小牛就走,从此,我的家里又添了“丁口”,并且让小牛重新坐在了教室里。我的母亲挺喜欢小牛,说结束了没人管顾的生活,又开始读书了,应该是个新起点,得给这孩子改个名字。老人家思来想去,自己姓刘,我的婆家姓杨,就给这孩子取名“刘扬”吧。于是,昔日在大街上叫卖的“小牛”不见了,人们看到的是捧着课本读出琅琅书声的“刘扬”。

这些年我助残助孤,不过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人们甚至送给我一个“公益母亲”的雅号,这让我感到惶恐不安,今后,我将用一如既往的行动来呼唤更多的人都能献出一份爱,让社会充满温馨和欢乐。

- 作者 -

春风秋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

编后语│审美

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

教学是分层,还是教无类?是小班教学,还是大班教学?是案例教学,还是情景教学?

面对教学,一堆人举笔扬言,潇潇洒洒,都在各说其事,自称一言,把心理学、脑结构、传播学、社会学等各种能够渗透的理论拿来作为自己举张的支撑,最终却形成一种竞技场。

然而面临一群残疾孩子和孤苦儿童,除了爱的输入,唤醒他们的识记和认知能力,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我们还能做的,还是爱的输入。

爱的力量,是一种本能的接收力量。教育,离不开爱的无私奉献,离不开爱的沟通交流!

鸣谢本刊特约评论嘉宾:

潘鸣  玉树临风  米粒儿  侯秀坤  郭建荣  周核桃

李强  清秋致远  王丽丽  吴北京  张振之  文如风

季节  三月闰竹  黄小峰  林之眉  星满池  李珍桥

雨萧  叶晓华  绒刺  王世辉  马士红  孙文平  

陈星  许文志  伊欣  苗月坤  咸大龙  刘明礼 

孙华  月牙儿  靳玲  沈青出  曹国平  靳相柱

程红  徐淑红  张继梅  董续光  宋雪梅  陈济身

闵然  戴建霞  倪以军  文远竹  朱秀娣  雨中丁香

主编:陈露晓

责编:沿小路

总监:石雷  尹龙龙

审稿编辑:韦海燕  

编委:

马新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德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桂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裴纯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付德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传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法制│道德│民主│公正

科技强国  文化兴邦

征稿启事

           写出生活的痛点尴尬

           写出独有的思想内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