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洛神赋》书法风格赏析

 雄风847 2020-07-15
文/由文兵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之一。赵孟頫认为“夫有志于书法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本文所赏析的是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赵孟頫《洛神赋》真迹,是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年(1300)为盛逸民所书。这篇赋共900余字,以小字行书轻松写来,风流飘逸,有晋人风采,展示了赵孟頫对王羲之书法的心领神会。赵孟頫是为世人公认的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的书家,这篇《洛神赋》浸润了《兰亭序》的韵致并且有所发展。

 一、赵孟頫其人其书

1.赵孟頫其人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吴兴人。他是北宋赵德芳的后裔,能有机会看到唐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墨迹。《新五代史》记载温韬,五代时梁国人,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干陵风雨不可发。唐分裂以后,战乱中《兰亭集序》流落民间,到了宋代,应该被皇家收藏了。赵孟頫才有机会看到了《兰亭集序》的真迹,从中汲取了笔法,并深受其影响,为他成为著名书法家奠定了基础。

 2.赵孟頫其书

赵孟頫在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主张学书直追魏晋,自觉擎起复古的大旗,其影响远播元、明、清三代。他的《论书》诗“右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鲊若能长住世,子鸾未必可惊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体现了他想改变南宋以来书法积弱的现状,推动书法中兴的宏大抱负。赵孟頫的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

      二、《洛神赋》的笔法、墨法、结字及章法特点

    1.《洛神赋》的笔法特点

《洛神赋》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之一,笔法精致秀美,起笔多以尖锋直入,出笔则或轻按或回锋,笔画骨肉均匀,细不露筋,肥不臃肿。首先是用笔的极其熟练,使转圆活流畅。赵孟頫运用弧线时的机灵和敏锐,使线条流动准确到位,似乎就是滑了过去,恰到好处,停住。这时,弧形的大圆、小圆、大转、小转在不断地运动中承起、错开、钩连,化尖锐、方折为圆转,使通篇尽在圆融之中,和美浑穆。赵书比王书更多了一层丰腴,更多了一种富贵气,“清秀”喻之似不恰当,可称为“清润”。其次是《洛神赋》用笔提按分明,形成了欣赏视觉不断调节的美感。提按的交替敏感而鲜明,有的笔画沉重而稳当,有的则如流星轻轻划过,重不刻板,轻不飘忽。 

横画,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如“古”“兮”“女”等字,轻松洒脱,凝练遒劲。

竖画,粗细长短富于变化,有劲挺之姿,如“收”“车”“年”。

点是书法中较难表现的笔画,“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反点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盼”“不”“莫”“倾”等;上下点在左多上仰下提,与右部呼应,如“浮”“姿”“鸿”等: 三点水端雅自然,如“流”“济”“清”等字采用上断下连、点画呼应的写法。

撇画,在起笔上多采用切入、顿笔下行的写法,收笔时腕指外转并迅疾撇出去,显得意韵悠长,如“人”“左”“余”等字。用于走之底的平捺,轻灵俊逸,如“超”“游”“通”等字。

在下转时有方、圆的变化,如“静”“当”“留”等。方折,要求转笔时顿锋直下,取坚挺爽利之气,如“曰”“后”“踊”等。横折,藏露交错,运笔迟素分明,转折方圆结合,收笔锐顿错落。

全篇共有六处连带“柔情”“而不”“怀愁”“顾望”“未吐”“尔乃”。

      2.《洛神赋》的墨法特点

《洛神赋》用墨刚柔相济、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气脉连贯、时而轻柔婉约,时而浓墨重笔。全篇墨迹流畅,赋予每个字更富有动感,墨色均匀,笔意畅快淋漓。赵孟頫书写全篇,没有一处“墨滞”,也没有飞白,他所用的墨,一定是用墨锭加水,精心研磨,墨与水调和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调和比例,含水量较多的墨,但墨的浓度适宜行书的快写。观全作墨色历久如新,所以并不是淡墨。《洛神赋》应该是是用硬豪的小笔一气呵成的,赵孟頫有的写五字蘸一次墨,有的是六、七字蘸一次墨,有的是九、十字蘸一次墨。最少的是四字蘸一次墨,最多的能到十字蘸一次墨,七字蘸一次墨居多,其次是六字、和八字蘸一次墨。他蘸墨的频度,保证了字的墨色均匀。笔虽小,蘸一次墨能写到九、十个字,却墨色均匀,的确是书写的功夫,也是调墨的功夫。赵孟頫将墨法的运用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这也是他能用毛笔“日行万字”的前提条件之一。

      3.《洛神赋》的结字特点

《洛神赋》结字严谨匀称,疏密合度,流畅舒展,恰到好处。赵孟頫说“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字法会因时代、风俗及个人情趣、爱好、审美观等的不同而有变化。细观此卷,以宽绰的体格令字势疏朗安逸,如“济”“古”二字突出长横,“夫”“合”二字放纵捺画,“何”“茂”二字中部留白等。当然这种横向取势只是其字法的主旋律,期间亦不乏方形或长形结构的穿插,如“闻”“阳”“质”等字。在《洛神赋》中左右结构的字令其长短相携,高低俯仰,如“移”“援”“彼”等字;上下结构的字令其宽窄变幻,窈窕多姿,如“丽”“驾”“云”等字;独体字令其点画参差,笔致活脱,如“而”“乃”“乎”等字。


      4.《洛神赋》的章法特点

《洛神赋》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匀称、和谐中正、力追古法。这使章法上呈现出对比变化,增加了章法上的“观赏性”,丰富了章法上的内涵。《洛神赋》书法中纵有行、横无列,粗细、浓淡的变化丰富,上下左右呼应成章,观其全篇和谐统一,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呈现出庙堂气息,整齐规范,融合各家,雍容典雅,温润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赵孟頫追求“中和”审美理想。

《洛神赋》通篇布白大小穿插,欹正相生,轻重相携,体势丰富多变匀整,气韵连贯,酣畅温润,神采外溢。他采用较大的字距留白、活波多变的字形、适时的纵向取势,偶尔的草书参差等方式,使这种横向取势成为美妙的音符。其密处不显闭塞,疏处挺匀自如,下笔的轻重、位置、收放动作十分精确。

作品中的“之”字有意写成横势,其横扁的字形很好地调节了作品的节奏,文中“之”字之多胜于《兰亭序》,也都在赵孟頫机智的调节中各见异趣。这使《洛神赋》处于空、实的变动之中,并不因字数多而拥挤淤塞。


如果着眼于章法,此卷行间的轻重变化是十分清晰的,其线条的轻重相携亦比比皆是。轻重是通过用笔的提按来达到的,或左右对比,或上下各异,或内外有别,如“效”“清”“忽”等字。当然,这种字法的处理应注意自然妥帖,切记过于机械。一般要将一个部首作为一个单元,不可将一笔作为一个节拍,写成笔笔都有轻重变化。前人形容其书之美是“花舞风中,云生眼底”“仪凤冲霄、祥云捧日”。


     三、《洛神赋》所体现出来的赵孟頫的书法风格

《洛神赋》是朝着纯美的方向发展的,它的形式最适宜社会最广泛人群的欣赏,雍容大方,丰美遒丽。同时,它又为书坛中人所激赏,钦佩其高超的技巧,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就像一篇编织得十分严密和完整的故事,情节耐品,毫无破绽。元人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就赞赏道:“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完美的用笔、结体、章法,使《洛神赋》自元代以来一直为人效仿,它的魅力使欣赏者的想象力自由地飞翔,内心因此而欣喜、欢快,为美所充满。《洛神赋》和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一样,具有超时代、超民族的普遍性的美学特质,因此生命力长久。

赵孟頫所书《洛神赋》蕴含了他的书法精神,他的审美,他对汉字用笔结字的理解。因此这篇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国和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