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越催,孩子越慢,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

 富书 2020-07-15



进化妈: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与孩子一起享受当下的生活,才是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爱。


作者:勤一一(爸妈进化论主笔)

妈妈越催,孩子越慢

最近北京疫情反复,居家防护。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总是处在一种非常着急焦虑的情绪当中。

早晨醒来,女儿蓬着头发坐在床上发呆。

我催促:起床了别磨叽,快去刷牙洗脸!

女儿先是继续双眼涣散,在我催促3遍之后,才开始慢吞吞地下床,磨磨唧唧地洗脸。

洗漱完毕,女儿翻开绘本,认真地捧在胸前,翘着脚丫专注地看。

我提醒:该吃饭啦,快来快来!

女儿嘴里答应着:马上……

3分钟,5分钟后……屁股依旧纹丝不动。

两个孩子趴在地上画画,一人一张白纸,几根画笔,陷入“创作期”。看看钟表,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一个多小时了。

我旁敲侧击:画好了吗?该上网课了啊!赶紧收画笔了,快快快!

女儿撅起了嘴巴,在我的再三催促下,气哼哼地收拾着画笔,在课程开始的前一分钟不情不愿地打开平板。

每日如此场景,从早到晚,循环往复。

每次看到孩子慢腾腾的,我心中都火急火燎,忍不住地催促,提醒孩子该做下一件事情了。

可是,好像我越着急、越催促,孩子越磨叽、越不情愿。

晚上洗完澡,給女儿吹头发的时候,我边吹边唠叨:快快吹干,你还得去读会儿绘本呢!然后还要刷牙……

终于,女儿忍无可忍,回敬道:妈妈,你别催了!快快快!好像唐僧在念紧箍咒。

水气氤氲中,镜子里女儿的脸上写满无奈和委屈。我不由得怔住了。

催促超限引发的主权战争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超限效应

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的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

简单的6个字来阐述:越说服,越反感。

如同手上的老茧会越磨越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被“磨厚”。

就像只有足够厚的老茧才能在高强度的摩擦下保护皮肤,心理也如同身体一样,会努力让我们免受各种伤害,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当受到强烈的、连续性刺激后,心理就会主动“无视”这些刺激,从而让人免于心理崩溃。

有个育儿号主曾讲过一个故事。

她的孩子早晨上幼儿园需要坐校车,校车发车时间早,每天早晨都很从匆忙。

一早起床她就在催孩子,快点起床、快点刷牙、快点梳头,快点……

可是越催促,孩子越慢,后来索性孩子行为退化了,只要妈妈不催促,孩子就不动弹。

平时出门都是孩子自己穿衣服,为了赶校车,现在都是妈妈帮忙穿;

平时下楼都是孩子自己走,为了赶时间,现在是妈妈抱着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下楼,在最后一秒中塞进校车。

有好几次,尽管妈妈很努力,但孩子还是错过了校车,不得不打车送孩子去幼儿园。

后来,园长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就问她:“你每天早晨都感觉压力很大吧?孩子还是那个孩子,怎么会这么不配合呢?”

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压力大,而且做了很多妥协,比如帮孩子穿衣服,抱她下楼;而孩子却在她的“催促”中,非但不领情,还越来越慢。

赶校车这件小事,已经上升到妈妈与孩子的权力之争。

孩子觉得自己的主动权被抢走,原本会做的事情也变得不会做了;妈妈背负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权责,劳心劳力不讨好。

我们常常感叹: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自觉呢?

我们往往觉得教养孩子特别费劲,其实是我们使错了地儿,用多了力。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唤醒自己内心的力量;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成年以后成为优秀的人。

疫情反复,孩子不能上学,作为父母,担心长期在家,孩子生活规律被打乱,学业无精进,行事无规矩。实属人之常情。

但是,忽视孩子自己的节奏,而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只会将父母的焦虑情绪传递給孩子。

在外界因素逼迫下不得已努力的孩子,动力不足,效率打折扣不说,长时间的逼迫会让那个被逼急的孩子,越来越叛逆。

我们往往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蕴藏神秘力量的种子,其内部的能量不可预估。

爱子之深,为之操劳,更应该为之计深远。

催促和唠叨只是操劳,尊重和放权才是“计深远”。

父母停止强力的外部“驱动”,把主动权还给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无为而治的智慧

曾看过一位叫做黑幼龙的爸爸将4个儿女全部送进世界名校的故事:

最难得的是,这位爸爸的4个儿女都是顽劣的孩子,小时候让人非常不省心。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二立国,满嘴脏话,喜欢打架、惹祸,曾试图用火柴点燃邻居家汽车的油箱。

有一天,立国放学回家,把考了零分的试卷交给父母。

黑幼龙强忍着怒火,平静地告诉立国:这次考试就这样了,下次应该考好一点。

立国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好,黑幼龙问他:将来打算怎么办?

立国无所谓地回答:上职高技校有什么不好?

黑幼龙耐心地解释:念大学会让人的起点更高一些。

立国回怼:垃圾车司机的薪水比教师还高!

黑幼龙却并没有责怪或催促儿子去好好学习,只是摸一摸他胳膊上的肌肉,说:去考垃圾车司机,大概可以考得上。

黑幼龙表面看似淡定,其实为人父母,看到孩子又慢又差还不上道,内心难免都是焦虑的。

只是他在内心不断劝告自己:职业部分高低贵贱,这是孩子的人生选择,要尊重他的节奏和想法。

立国长大以后,其实并没有去做一名垃圾车司机,而是读了加州大学医学博士,后来成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黑幼龙教育孩子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努力克制中国父母心中那份焦虑。

道德经有云: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事物本身的创造力达到自我实现。

“无为而治”的育儿观的精髓在于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成长,而非在家长的喋喋不休中被动执行各种要求。

黑幼龙的育儿观很好地诠释了“无为而治”的大智慧。

父母慢下来

孩子赶上来

当你觉得教养孩子很累心、很抓狂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何与孩子相处。

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节奏。与其卯足劲儿地使用“外驱力”催促孩子,生生扼杀孩子天生的“内驱力”,不如“慢下来”,等一等。

在亲子教育过程中,有时候,看似什么都没做,其实是最好的做法、最高的智慧。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曾写道: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静静地等待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指把属于他们的那个“蝴蝶结”扎好;静静地等待孩子们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份为人父母的淡定、从容和耐心弥足珍贵。

成年人总是在忙着赶路,都市的快节奏把时间切成细碎的条。当我们停不下脚下的节奏时;当我们嫌孩子的稚嫩跟不上我们的脚步时,不妨慢下来,静静地,等一等他。

木心先生有一首很浪漫的诗中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令人想起旧时爱情的纯粹、深刻、不疾不徐。

相比旧日浪漫从容的爱情,今日爱子之情亦是同样隽永悠长。

面对孩子,收起泛滥的爱意,将滚滚汹涌的爱化作细水长流的情,不催,不促,一起体验,共同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勇气和智慧。

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与孩子一起享受当下的生活,才是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爱。

要相信,父母只需要提供养料充足的土壤,孩子自身的内驱力会指引他向阳生长。

要知道,人生的路很长,沿途的风景很美,只有我们与孩子执手缓步前行,才能在静谧中听风拂过柳枝、蚂蚁翻动树叶的声音,体味陪伴的美好。

你我共勉。


作者简介:勤一一,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文入门班学员,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二胎职场妈妈,温暖的中年少女,用文字治愈你我,以知识反哺育儿,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