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睿涵访谈》之医者——吴占光

 Ayi涵 2020-07-16

医者,仁心济世,救死扶伤,大道博爱,实乃国之瑰宝,民族之根基。揭籍名医吴占光先生可诠释此医者之义。先生从医50有余,性格刚正不阿,怀忠孝二字,行仁义之医。一生淡泊明志,深藏简出,却医患者,行善事,大道至简,实为后辈之楷模。此为先生记录访谈也是我的荣幸。

(点击音频收听)
20200713睿涵访谈  医者——吴占光.mp3 来自揭阳星空网 55:49

先生1942年生人,号康乙堂主,揭阳榕城人,祖籍潮阳金灶,原为揭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名老中医。书香门第,父亲吴文藻同是揭阳著名中医师,耳濡目染,子承父业,十六岁便开始进医门,读医书。

先生父亲吴文藻老先生一生善良仁义,专攻内科杂病,用药简单,疗效显著,求医患者遍布潮汕三市。老先生对待患者善良和蔼,对先生却是严厉异常。先生回忆说:“在五十年代学医是一件极为艰辛的事情,父亲对我期望高,望我能承接衣钵,十来岁不到便开始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一个月下来背诵三百余首,然后我就坐在父亲身边当助理,父亲看病念方,我就要马上写出方子,每天患者络绎不绝,不能写错,反应要快,除了下苦功夫,别无其他”。的确,在那个年代,读书写字都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更何况学医问诊。先生自打学医之初,每晚9点入睡,入睡之前背诵写字复习,早上6点起床,让老先生抽查答问。错了要挨打,对了不奖励。对比如今的孩子,可能还在父母的怀抱之中。

对于中医,先生坦言,要学好中医必先苦读经典,《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难经》《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都是基础。这些经典不仅作为医书更是古典文学,不仅有利于打好基础,更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及思考。先生1958年便随父亲入驻原揭阳县中医院看病开方,当学徒。三年学徒生涯,先生起早贪黑,时时含菁咀华,深受名医大家“魏炳宪、陈容川、黄榕溪、黄来仪、黄俊三”等老先生的喜爱。

1962年先生派驻炮台镇中心医院,开始坐诊看病,才华也逐渐展现。在炮台6年,先生用双脚丈量整个炮台一带,一次出诊4个鸡蛋,每天几十公里来回,无怨无悔,疑难杂症屡治屡好。曾有一例,患者全身奇痒难忍伴有水泡,医治多时无效,先生接诊后予以清热解毒并嘱咐病人,每天中午太阳暴晒之时到田间取烂泥涂抹全身,而后,不出几日,患者痊愈。先生说:“当年的田间无农药化肥,没有污染,而医书记载田间烂泥属毒,加之阳光暴晒,便可以毒攻毒之,当然现在就不可以如此医治了。此属疑难杂症,因人而异。”

自1970年开始,先生调回原揭阳县人民医院(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直至退休。在中医内科、妇科、不育症等领域是先生的专攻方向,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每个病症都以整体观念看待,不损害其他脏腑,直达病处。在继承中医传统疗法上又运用科学理论数据,让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曾有一产妇,生有6子,经济较差,产后失调,卧床不起。先生通过辩证论证,患者面色苍白、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气血两虚,肠胃不调,需益气补血,增加营养,以八珍汤化裁加减治之,患者服药一月有余后便恢复健康,下床活动,且无经济负担;亦曾有一青年,发病急,病程凶险,全身浮肿伴有腹水,西医数据诊断为肾炎合并肝炎,随时有生命危险。先生诊断分析由于于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藏血,肾主藏精。患者肝阴肾阴彼此不互补、不平衡,才导致患者全身水肿伴有腹水。以春泽煎合五皮饮加减治之,起到调节阴阳、行气化湿,利水消肿,患者服用数月有余,最终康复。类似的例子在先生一生行医当中数不胜数,更是圆了不少患者的父母梦。医者父母心,先生虽是治病,但治的更多的是“心病”。从另一方面讲给了患者活下去的勇气,以及一个家庭的希望。一生治愈的患者用数以十万计来形容都小气了点。

作为医生,先生慈祥和蔼,但作为师长,先生的学生无不惧怕。严师出高徒,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患者负责。在教学方面,先生必定是以身作则,手把手教导传授,从不吝啬自己所学知识。如今,先生所带出的学生均是可独当一面的大医生,遍布潮汕三市,甚至走出国门。

中医,对先生而言是一门艺术,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结晶,它不仅是医术,更是凝聚了天文地理,四时八节,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无形文化。就如脉象是否正常,不单单靠切脉,还要结合望闻问及当下时令饮食等,《黄帝内经》中所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医它不是一门技术,是一门拥有生命的文化。学医,学的不止是医,更是学做人,去领悟中医所带来的人生哲理,才能更好的对待患者,更是对自己负责。

先生不仅作为一名医家,如今更是一名书家。而他笑称书法只不过是我从医后所衍生的“副产品”。先生的书法以行草名世,秀雅俊逸,不燥不火,文人气息浓厚,禅意十足。追根溯源,先生书法与医同源,遵古意,学先人,自成一意。其书法取其“二王、宋四家、董其昌”等古法,不求形似,只求忘形得意,终为一家。《吴占光抄写佛经作品集》、《儿科纂要》等作品,都显示出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力,用墨自然大方,通幅结构严谨,灵动自然,古拙而不呆滞,观字而得其情,广为流传。

如今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依旧发挥余热,其康乙堂患者络绎不绝,每日临墨写意,不亦乐乎。而在我看来,先生其医其书不追名逐利,却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只因先生只求初心,严于律己,专注于结果,终为一家,是后辈之楷模,是未来青史之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