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粳米汤

 lunarzhengkipj 2020-07-16
温化寒湿时我们常用草姜苓术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饮、鸡鸣散等方,但临床发现很多病人用了,在下焦寒湿还并没有去除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热证,比如唇干咽热、小便短赤、心烦气躁、上部蒸蒸欲汗出等症状。也就是这些热药在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没好好去寒湿,不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又热气,这种矛盾就给我们中医提了个难题。后来我偶然在网上读到下面摘录的一段:

附子粳米汤,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尤其是砂半理中汤,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

读到这里当时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算是发现一个和我一样有失败经验的人。要知道,为了应付治寒湿时这种不协调,我曾用过肉桂引火归元,郁金、牛膝引气火下行,甚至用芦根等清热不败胃、利水不伤阴的药反佐热药,效果是有,但都不够理想。而这个病案犹如醍醐灌顶,开阔了思路,我也有思考,一方面,寒邪热药却实有格拒,我们治水如果只用火,水火不容,就如同在冰上点火堆,火炎上而水润下,互不交融不能成痞泰之势,看仲景阴盛格阳白通汤加猪胆汁。而加上中正的土吸水制水,再加火就容易烤干。另一方面,和西药吸收同理,我们吸收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也是多在正常的气血旺盛的地方,这样热药就容易伤到阴血,而下焦一片寒湿死水处气血少,药物浓度低,吸收也少,自然作用就不好。水稻本身长在水中之土,有助于引药入被寒湿困住的脾土,而且寒湿内胜,脾之阳气早已伤,粳米培土补中益脾胃,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气,不仅有利于平调阴阳,还能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因为湿性粘滞,不是一下子就去了的,要缓,急了伤阴而湿还去不干净。所以对脾虚兼有寒湿,我们用热药可以考虑加粳米

腹痛呕逆,脾胃伤极,粳米承土德培元气,补胃崇土,拦阻阴邪不复上干,并且粳米补胃不像参芪恋邪,粳米入于方名,仲景深意,不言自明。圣人能创造性应用,而我等只能在看了之后才领悟学习。但是虚寒湿兼呕吐按理说应该加姜,而这里却没有用姜,我后来反复思考,就是附子半夏是相反相激,姜能解附子毒,也能解半夏毒,加了会减弱效果,毕竟雷鸣切痛很重,就是要取附子半夏的效果。这里抛砖引玉,不知可有人另有高见。
编辑于 2019-01-10
著作权归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