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完三伏贴的“毒药”后,他劝大家都别上了三伏贴的当

 中医药方便 2020-07-16

华医世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中医院及诊所,已经开始为了三伏贴而陆续忙碌起来。

三伏贴作为中医的外治法穴位贴敷法的一种,近年来倍受关注,世人褒贬不一,有人说三伏贴是骗局,有人说三伏贴是万能贴。

说其是骗局的,怕是一点也不懂中医;

说其是万能贴的,也是个中医高级黑无疑。

三伏贴是一场骗局?

去年,江西省儿童医院,为881位儿童贴敷三伏贴,其中有一个孩子的贴敷部位出现药物灼伤,而备受关注,一时间,反对三伏贴、抨击“冬病夏治”的言论四处蜂起。

当然,有贬就有褒,很多三伏贴的受惠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包括小师妹高中有非常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后来上大学后贴了两年三伏贴,发作明显变少,到后来不知不觉,这毛病竟没有了。

三伏贴是不是骗局?

当然不是!

三伏贴是不是无副作用、包治百病?

当然不是!

很多人都打着绿色、无副作用的口号宣传三伏贴,那还可能真不太对。

有师曾问小师妹:“针刺有没有副作用?”

小师妹自信的答道,说:“没有!”

师曰:“不对,你手法不对,会使患者产生疼痛,疼痛也是一种副作用。”

今日思来,我们扎针是为了给患者治病,而非是患者感到疼痛,而扎针所带来的疼痛,可以说是一种副作用。

那么贴三伏贴后皮肤起泡算不算一种副作用呢?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贴三伏贴后皮肤出现瘙痒、疼痛,起泡也属于一种副作用。

这里有的人可能会说,发泡有助于提升疗效。

是的,但是我们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提升疗效,而不是使其皮肤破溃,

因此使其皮肤破溃还是可以认为是我们在追求疗效之中所出现的一种副作用。

为什么要在三伏天贴敷三伏贴

人体冬季易发、多发、即发、复发等相关疾病,主要是因为阳气虚,

而在阳气充足的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可以改善阳气气虚的情况,以达到预防冬季特发的疾病或令其减轻或消失。

而夏季,阳气最盛者当属三伏。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也就是说,三伏天期间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这个时候贴敷,药力更容易直达脏腑,起到激发正气的目的。

换言之,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机体的阳气在夏天达到最高峰。

这个时候机体的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最为敏感,故善养机体之阳气。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升发于外,气血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三伏贴的穴位贴敷疗法综合了草药和穴位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疗法,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其理论复杂,而认为其没有科学依据。

然而事实证明,有动物研究的结果提示穴位贴敷疗法的机制可能为降低血清IgE和IL-4的水平,抑制免疫症因子的释放,并且调整哮喘模型大鼠的转录因子的表达。

另有研究通过对3313例哮喘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疗法(包括三伏贴和三九贴)和假穴位贴敷实验对比,发现,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当实施三伏贴穴位贴敷疗法时,选取药性辛温的草药,不仅有助于经皮吸收,而且反过来可以刺激经气。

因此,三伏贴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扶正祛邪,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伏贴常用药物及适应证

小师妹曾阅读过一篇文章,其通过对三伏贴的常用药物分析,得出结论,说三伏贴是骗局,原因就是用来做三伏贴的药物都有毒。

一口老血噎在喉咙

不知该喷不该喷

言归正传,用来制作三伏贴的常用药物有很多,比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肉桂、麝香、半夏、冰片、丁香、附子、苏子、白芷、地龙等等很多。

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大椎、大抒、足三里、百劳、天突、膈俞、心俞、膻中、肾俞、膏肓、脾俞、风门、丰隆、胃俞、中府、气海、厥阴等。


哮喘

清代名医张璐《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喘》中云:“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方法: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按照1:1:0.5:0.5的比例研磨成粉,混合均匀后加入生姜汁调和成糊状。

在药糊中加入少量的凡士林,制成长1cm、宽1cm、厚0.5cm的药饼。

在三伏天头伏中的任何一天将三伏贴贴在患者的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定喘穴和足三里穴上,并用防过敏胶带将药贴固定好,共贴敷2~6小时,

若贴敷期间患者感到贴敷处皮肤煽热难耐,可随时将药膏取下。

在二伏期间和三伏期间再分别为患者敷药一次。


过敏性鼻炎

将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麻黄、肉桂,以2:1:1:2:1:1的比例磨粉,选取300mL的洗净生姜汁与混合药粉进行调和,制成长1cm、宽1cm、厚0.5cm的药饼。

选取穴位:大杼(双)、肺俞(双)、大椎、风门(双)

治疗方法同上。


慢阻肺

白芥子、延胡索、黄芪、杏仁、陈皮、甘遂、细辛(按 3:4:4:4:4:2:2),予生姜汁、蜂蜜调和为糊状搓揉如铜钱大小贴穴位外固定 2-6小时。

贴敷穴位:肺腧、膻中、大椎、膏肓、定喘

加减配穴:心腧、膈腧、肾俞、脾腧。

治疗方法同上。

三伏贴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

发生药物过敏的患者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

胶布过敏:

这种现象不是由于药物本身导致的过敏,而是由于贴敷时使用的胶布等物质发生的过敏,一般仅表现为轻微的过敏症状,如局部的皮肤红疹、瘙痒。

皮肤烧伤破溃感染:

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能在患者的贴敷部位看到比较大的水疱,最大者直径可为数厘米。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一般不会在第一次贴敷药物时发生,多是发生于再次贴敷药物后。

表现为贴敷完毕后6~12小时后,在患者贴敷药物的部位出现红斑,并且逐渐增厚,使之比周围的皮肤要高,并且和周围皮肤的边界非常清楚,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慢慢形成大疱,然后逐渐糜烂渗出,此时患者可感觉到伤口周围的皮肤奇痒。


预防

①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适用:

对于支气管扩张症,以及有咯血病史、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

对贴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高血糖、感染发热期、妊娠期及行经期间等患者禁用;

2岁以下的幼儿皮肤过于娇嫩,不宜使用。

②使用透气性较好的防过敏胶布。

③根据气温及个人皮肤情况调整药物配比。

气温较高时,会加快药物成分析出,使药物对皮肤刺激性增强;

老年人皮肤弹性低、厚度变薄,儿童皮肤较为柔软娇嫩,所以应特别注意调整药物配比,尤其是白芥子比例及姜汁浓度。

④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不佳。

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⑤在贴敷时间上要灵活有变。

一般情况下成人贴敷时间4~6小时,儿童0.5~2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局部反应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者,可提前揭除药膏,防烧伤皮肤。

⑥在选择腧穴时,以3组腧穴轮流使用为宜。

一伏贴敷后发现有严重红肿、发疱的腧穴应禁止再贴敷,

二伏时可选用另一组腧穴,并对腧穴局部进行相应处理,如贴敷前涂抹蛇油膏、凡士林等,以减轻局部反应。

⑦凡贴敷后出现过敏等全身反应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者,不要再次贴敷。

⑧在贴药当日饮食宜清淡,戒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鲜、蘑菇、牛肉、狗肉、韭菜等食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伏贴只是穴位贴敷的一种,而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无论是内科各种疾病还是儿科疾病,以及一些癌症,穴位贴敷都有其用武之地,相关研究也非常丰富。

对于三伏贴,不少人都拿发泡大做文章。

更有甚者拿某舟言论,说用作三伏贴的中药都有毒,因此不可相信。

此番言论不免使一批人一叶障目,众所周知,外用药≠内服药,相信没有一个人敢随便将一个外用药塞进嘴里吧!

是药三分毒,中医用药是根据药物偏性,以纠身体之偏,如有大热证就用大寒药,这里的寒毒就成了治病之良药。

可是这大寒药用在大寒证上,那就真是剧毒药!

这就是中医的灵活性。

另,中医临床内服用药,是根据疾病性质,选用相应的药物,毒性也会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减除。

最后,三伏贴,穴位贴敷的目的就是刺激穴位,直达病所,因此所用药物必然有其刺激性。

但是发泡,我们在临床确实需要严格控制,首先要说明的是,发泡肯定是贴三伏贴的正常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需要我们严格控制其程度。在贴敷时间及药物比例上要把控好,尤其在贴敷之前要与患者的沟通好,贴三伏贴会出现的所有情况及注意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