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写《道德经》之四 – 攀缠锋祖博客

 WuKung悟 2020-07-16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和通行的翻译版本!


关于这个文章的大意,很多人一般都还是能到点子上,就是道的虚无缥缈、似有似无的特征。然而滑稽的是,明明知道老子大概要阐述的是整个意思,在文字翻译上,却不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做,可以说完全是对不上意思的。

道冲,说的是道的虚无性,是先阐述的,其后才阐述道的存在性。如何才能看到道的存在呢,就是经过“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一系列操作,最后我们才有可能看到道存在的一点迹象。锐、纷、光、尘的共同特点,都是不容易让看清楚,当去除掉这些因素之后呢,关于“湛”的翻译,就不能硬套般的搞成“沉没”这样前后不同的翻译了,这里“湛”,正常符合上下文意思的翻译,应该解释为“清澈”!。谢混的《游西池》就有“水木湛清华”的句子。将湛解释为清澈,前后逻辑上下文逻辑就很完整了。正是经过一系列使道露出真面目的操作,使之变的清澈、清明,我们才好像又能看到它是存在的一样。

当然,上文的翻译,在第一个关于道的存在性的解释上,也是很主观的。用之不盈,解释为作用无穷无尽,就跟虚没对上,既然是虚,所以怎么用都装不满,以至于后面马上跟着用渊字来形容,这都是非常符合行文逻辑的,没有必要再去主顾赋意啊。这在逻辑上是很容易解释的,老子,也是在用意会的形式,在解释道。如果我们用很具体的东西来回答或者去翻译,那就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道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能这样象征性地去描述。那么,我们每一次的具体,就是对原文的曲解,这是在道德经的翻译中,非常不可取的方式。每一次的解释,就会使我们离真相更远,这是很多没有哲学和科研背景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都是主观性质的,同时又是逐字逐句的去主观与非主观之间来回切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滑稽情况呢,因为有时候,这些研究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主观,也就是有些地方,就只能按照直白的翻译套了,这是对行文逻辑缺乏基本的逻辑一致性,翻译逻辑缺乏基本的上下统一性,造成的基本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道德经翻译版本,读起来,很别扭的缘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