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体流变

 一千零一叶2019 2020-07-16

我们讲了大篆、也就是甲骨文和金文之后,我们讲篆书,不把隶书放在小篆后面来讲,是根据书体演变过程做为一个体系,而不是拆解开来。

古隶在秦已产生,而不是汉。相传是陈淼所创。古隶是从篆书向隶书过渡当中,产生的波折、也就是撇捺还不是非常明显的书体,在提按上没有太多变化,线条较均匀,取势亦方亦圆,用笔有方笔又有圆笔。在秦代末期、西汉产生的。

今隶是隶书基本成型之后,一般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有了提按的变化,有了入笔处的强调,笔法更加丰富,波折比较明显,蚕头雁尾的基本用笔的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标准隶书,曹全、礼器、乙瑛碑都是,官方推行的文字,非常正式严谨。

由于笔划向两边分散,象个八字,所以又叫八分书。八分书指得是今隶,古隶不能称为八分书,因波折不明显,

郑板桥自称他的书体是六分半时,是一种破体,介于楷书、行书、隶书之间,我认为有点问题,八分不是指分寸,标准,指得是八字的体势。

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是由大篆演变而来,不是从小篆演变。

这两个图都是秦简的墨迹,简铂书一般分为秦简和汉秦。秦简和小篆距离远,跟大篆比较近,跟隶书也非常接近,可以认为向隶书转变的一种书体。

这个是汉简,在汉代对隶书快写的一种字体,和章草的关系紧密,是章草的起源。也就是说,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草书。书法的发展不是单线发展的。

故隶书是从大篆来的,而不是从小篆来的。

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字变革,最终导致今天文字形态的架构,从圆到方的转变。

西汉时期,属于古隶。

这是两个古隶,看不到波折,撇捺还没完全形成,点线粗细提按变化也不明显,朴实,没有标准隶书那么规范,那么有装饰性。体兼方圆,在隶篆之间。

西 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的箔书版本,和标准隶书相近。

西汉出土的非常少,东汉出土的碑非常庞大,风格多。

第一类和后来的标准隶书有一定差距。

第一张图是开通褒斜道碑,气势开张,字形大小变化好,中宫舒展,线条多处看到篆书痕迹,用笔均匀简单,但金石味足。第二张图是西狭颂,用笔厚重,结字自然,结体宽薄,线的变化丰富,是东汉时期隶书代表性的作品。

第二类用笔潇洒,不拘谨,强调横式多一些,字形偏扁。建定了后来隶书的结构特点,以扁方为主,表现雍容、平稳,憨态,宽博。

第一张是华山庙碑,第二张是乙瑛碑。

注意:雁不双飞,不能写两笔有雁尾。

篆书很少有点出现,基本以线的形式出现,隶书变为点。竖折由原来的绞转分为两笔。

追求金石器。和大篆一样,

捺画是捻管裹毫出锋,和唐楷区分,唐楷捺是由提按顿笔,慢慢提起以后出锋。

隶书笔笔断开,不能连着写,注意断连交接时的处理方法,这是个细节。要调整锋画,也强调连续性书写。

不能每笔的起笔方式都一样,临贴要注意观察。

作者:耕玫竹堂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9a7971d37443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