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中的末世清帝国(三)

 hl1bwcdm 2020-07-16

本集的第一组照片,是从美国地质学家、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张柏林(Chamberlin.Thomas Chrowder) 于1909年(宣统元年)在中国四川等地拍摄的作品中选出,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民生面貌,原片现收藏于美国贝洛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

一些清朝年轻人在打棒球,没错,打棒球

四川的码头

客船,船上搭着弯弯窄窄的跳板

进学的孩童

轿子和独轮Uber

独轮人力代步车,这比黄包车落后多了

客栈,墙上写着“安寓客商”

某种地摊,远景挂着“成衣局”的招牌,成衣局就是裁缝店

火车站,以及提篮挎筐兜售吃食的小贩

身着旗装,脚踩“花瓶底”的旗人女子

门头夸张的杂货店

官员出行

第二组照片,来自英国女性摄影师、同时也是世界百大探险家之一的伊莎贝拉·露西·伯德·毕晓普(Isabella Lucy Bird Bishop),世称“毕晓普夫人”。毕晓普夫人是打破探险事业男性垄断,打破19世纪“女人不适宜长途旅行”偏见的奇女子。她出生于1831年,自幼体弱多病,19岁做了脊椎肿瘤手术,但手术不太成功,医生建议她多参加户外活动。于是到23岁那年身体状况稍稍好转时,她取得了父亲的支持和100英镑的赞助,开启了伟大传奇的探险生涯。在随后40年间,她的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伊朗、朝鲜半岛、中国和日本,出版了14部摄影集和游记,旅程可绕地球三圈。

她晚年整理旅行中国拍摄照片,结集为《中国图像》(Chinese Pictures)一书。该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今天的报纸上,中国人被描述成粗陋的野蛮人。而根据毕晓普夫人的观点,当你真正接触到他们时,会察觉到他们十分可爱——虽然毕晓普夫人曾两次遭到仇外的中国人攻击。”

英国驻华大使馆的专车。毕晓普夫人说,由于没有汽车,马车成了当时英国大使馆在华的唯一交通工具。这些马车不像欧洲马车那样装有弹簧,为了减轻颠簸造成的不适,通常车厢的四壁都装有厚厚的软垫。毕晓普夫人在盛京(沈阳)时乘坐过一部未装护垫的马车,疾驰的车子因躲避一条深沟急速转向,把他重重甩向厢壁,撞断了胳膊,幸得东北地区西医事业的开创者、英国医生司督阁的救治,她才得以痊愈。

女子乘坐的轿子

一户东北人家使用骡子迁徙

闽江上的船只

沈阳的客栈。看得出十分简陋,跟影视剧里的形象大相径庭。毕晓普夫人在结束拍摄当天的行程后,就住宿在了这家客栈。

运送油和酒的脚夫

奉天(沈阳)的狐仙庙。那个时代,“五大门”(胡-狐狸、黄-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信仰在北方香火旺盛,尤其是狐仙,明代《五杂俎》说:“齐晋燕赵之墟,狐魅最多,今京师住宅有狐怪者,十六七,然亦不为患,北人往往习之。”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人家闹狐怪,狐仙俨然是当时社会家庭生活普普通通的一份子。

西医医院的病人在药瓶贩子处购买药瓶

街头的鞋匠。鞋匠通常只修男鞋,女子所穿的布鞋则由女子本人自行缝补修理。

缫[sāo]丝,即成语所谓的抽丝剥茧。传统的缫丝办法,是烧一锅水,倒入蚕茧,用木棍搅出丝头,缠在丝筐或丝车上,直到茧子抽光为之。缫丝费时费力,而手边滚烫的热水锅、蚕蛹烫死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漫长的过程更加难熬。

背着铜钱的男子和携带婴儿的女人。携带大量铜钱是很麻烦的事情,有时甚至不得不雇人搬运,铜钱一般串在草绳上,一旦草绳断了,对于当事人不啻一场灾难,他们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捡钱。

阴森可怖的婴儿塔。婴儿塔是旧中国专供放置死婴遗骸的建筑,包括自然夭折的婴孩,以及主动溺死的婴儿——尤其是女婴。由于溺婴和弃婴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的善人缙绅筹资修建了收殓死婴尸骨的建筑,被称为婴儿塔。部分地区的婴儿塔也承担着收殓成人尸骸的功能。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特别关注中国的溺婴问题,将溺婴与裹脚、抽鸦片列为三大陋习加以批判。毕晓普夫人拍摄的这张照片中的建筑位于福州,当时的具体情况如何,现在已经失考,只留下这张黑白照片,沉默着,一任野草猎猎迎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