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常发现】板桥纪念馆“换新装”!让你进来瞄一眼!

 束薪叟 2020-07-16




  今天,老常来到了布置一新的板桥纪念馆,现在还没对外开放哟,先睹为快吧。

  范县历史悠久,宋代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范县县令。

  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

  完善提升郑板桥纪念馆,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

  这些图片《糊涂县令郑板桥》总编导杨广勤先生发来。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重新布展的场景图片。

  这次郑板桥纪念馆重新装修融入了大量关于《糊涂县令郑板桥》电视剧剧照内容。



为表祝贺,给大家分享一下该剧片首、片尾主题歌歌词。




片头曲《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词 

(深切动情地,男女声对唱) 

 作词 鲁浩 陈复军           

 女:正气存天地,清风贯古今,

衙斋卧听萧萧竹,月光洒衣襟。

男:走的是崎岖路,揣的是忧患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愿舍身为黎民。

当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肩头千斤重啊,做个明白人。 

 男:当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

肩头千斤重啊,做个明白人。




童谣说唱:

郑板桥,坐范县,

断案准,是清官,

不贪赃,不卖法,

赛过前朝包青天。




片尾曲 《咬定青山不放松》歌词  

(雄壮激昂地,男声主唱) 

作词 鲁浩 陈复军  

一笔几竿竹,历经夏秋冬, 

咬定青山不放松,笑傲雪雨冰。  

长节如碧玉,守得孤寂冷, 

立根原在破岩中,友邻梅和松。

雨过松更翠,经霜梅更红, 

千磨万击还坚劲,留得一世清白名。  

挺立不屈的身,留下千秋的魂,

你有金银堆北斗,我有傲骨撑乾坤。  

一笔几竿竹,历经夏秋冬,

咬定青山不放松,笑傲雪雨冰。  

长节如碧玉,守得孤寂冷,

立根原在破岩中,友邻梅和松。

雨过松更翠,经霜梅更红, 

千磨万击还坚劲,留得一世清白名。  

挺立不屈的身,留下千秋的魂, 

你有金银堆北斗,我有傲骨撑乾坤。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乾隆年间范县、潍县令。

  郑板桥出身书香寒门,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三岁识字,五岁学诗,八岁可作文联对,十岁从名师习书学画,苦读经史子集,二十岁中秀才。二十六岁设塾真州,三十一岁卖画扬州。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故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板桥博学多才,文采风流,旷达洒脱,疏放不羁。常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所以得有“狂”名。

  1742年春,郑板桥任范县令,兼署朝城知县。出身贫苦的他对贫民百姓十分同情和理解。任上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秉公办案。凡遇民事,纤悉必周;凡有讼事,多佑穷左富。志载:板桥“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犊,亦无冤民”,诉讼渐少,“囹圄囚空者数次”。他体恤民情,注重农桑,崇文重教,怜才爱士,慈惠简易,与民休息,鸣琴而治。邑内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邑民爱戴,政声颇佳。他也与民同乐,悠然自得。公务之余,常与文人雅士呤诗填词,习书作画,或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本人曾吟诗自娱:“年过五十,得免孩埋。情怡虑淡,岁月方来。弹丸小邑,称是非才。日高犹卧,夜户常开……讼庭花落,扫积成堆。时时作画,乱石秋苔。时时作字,古与媚谐。时时作诗,写乐鸣哀……图书在屋,芳草盈阶。昼食一肉,夜饮数杯。有后无后,听已焉哉。”

  他知范县近五年,与范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大量歌咏寄情范县的诗文。范县是他“筮仕之初,发轫之始”,离任后“刻刻难忘者惟在范县而已”。他认为范县民风古朴,和蔼包容,“布衣疏食,草帽芒鞋,尽可终老”,渴望罢官后“托迹他乡,移家于范,约为兄弟婚姻”,“安然末路”,但惜未如愿。归老江南后,犹祝范县百姓人安年丰。直到六十六高龄时,还千里迢迢到魂牵梦绕的范县故地重游。

  1746年冬,郑板桥改任潍县令,为政如故,我行我素。他勤政亲民,淡泊名利的思想和艺术家旷达不羁的气质,不可能与黑暗腐败的官场融为一体。“嵚崎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时“为上官所斥”。知潍县近七载,唯一引以自豪的是曾作书画史随乾隆登临泰山,东巡四十余日,时潍县连年大灾,道殣相望,板桥“不俟申报,即出仓谷以贷”,“捐廉代输,取领卷火之”,并“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活民无算”。终忤土豪大吏,被迫辞官。郑板桥也厌倦了污浊的封建仕途生涯,1753年春,以疾乞归。“去之日,囊槖萧然,图书数卷而已。潍人戴德,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

  罢官后,隐居扬州,复以卖画为生,此时诗书画已炉火纯青,有“三绝”之称,为扬州八怪之翘楚,名声大振,海内外争购之。板桥每日诗酒唱和,作书写画,亦不废声色。还尝置一囊,储银及果实,遇故人子及乡之贫者则取而赠之。润笔所得,随手辄尽。

  郑板桥是旷世奇才,在诗文、书法、绘画、印石诸方面均有建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诗书画“三绝”中有“三真”:即真气、真意和真趣。其诗宗陶柳,又有香山放翁遗风,朴实、真切、自然,风神豪迈,气势空灵。其书宗汉隶,真草隶篆相参,别开生面,自称“六分半书”,古朴苍劲,金石气浓,掷地有声。章法则大小相间,奇正相生,浓淡并用,跳跃灵动,若乱石铺街。其画宗青藤八大,又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擅画竹兰松石,尤擅竹兰,神似东坡。写竹劲挺潇洒,写兰叶柔花娇,浓淡相宜,虚实相间,少而不疏,多而不乱,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脱尽时习,生机勃勃。再题诗钤印,言画外之音,相映生辉。诗书画完善结合,妙趣横生,出神入化,成千古一绝。

  板桥一生贫困,生活拮据,仕途坎坷,命运乖蹇。童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经受了人生之大不幸。最艰难时,曾绝薪断粮,举债度日,卖房医子,粥书葬父。暮年竟无立锥,寄居同乡好友李禅家中。

  1765年12月,郑板桥逝世,享年七十又三,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为纪念这一平民县令、百代宗师,范县、兴化、潍坊均建立了“郑板桥纪念馆”。扬州、镇江等地亦有纪念设施。板桥一生著述创作颇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诗钞词钞》和信札、碑记、序跋、题画诗等存世。现存书画作品,数以千计,为全国和美日英德法等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及民间收藏,记载郑板桥的文献,研究郑板桥的书刊文章,累累不计其数,其逸闻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数百年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