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是山如是说

 若冰t0r7j2ss5s 2020-07-16

                    本是山中一小名

                   因僧度化始修行

                   佛言如是如何是

                   百载空空问大乘

                   ——如是山(新韵)

                  (编者按语)

            口述  张金怀(整理若冰)

      我家的叔曾祖父和叔祖父都在如是山寺庙出家并终老于庙内,分别葬在一世祖师和二世祖师墓旁并列。至今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去扫墓。如是山,乃是麻东佛教圣地,与安子口隔河相望。都是龙形山脉。如是山山脉为黄龙出洞,来自什子河,什子河曾建绅寺庙,庙里有神像、大佛。山脉自庙前宛延曲折,途中有了张柏林、汪家山、李家山直至如是山。

      山上原本有姓余的垸子人家,僧人因考察至此,看中此地,故想方设法得到,于是一方面夜夜在垸后诵经,一方面邀请当地绅士,当面讨要。经过反复协商,乡绅终于表态,问僧人想要多大面积,僧人说不要太大,就我这件袈裟即可。乡绅同意了,于是站在山头至高点将袈裟信手一撒,顿时整个山脚的楊朱河、豫家冲、下李家山、项家垸全都一片漆黑。因此在此范围内均为庙宇香火区,庙基定在山头宽敞平坦处,庙宇分上屋、中屋、下屋。中屋为神像区,中屋进门下㡖,摆放岳王爷和纬驼爷,上幢正殿摆放如来佛、覌世音等。神像高大栩栩如生。庙内设有豪华客厅,'墙壁上贴有东八揆历届考生喜报。甚是诱人。上屋设有侧所、石磨、石碾、石臼等,一切作业不出庙外,风雨无惧。我的叔曾祖父八岁时开始在庙里读书、成长,后来成为庙内诵经主持。经常给人诵经、驱魔治病,一般不下乡入户,只要有人找他,说明情况后,就在庙内诵经解决,据说有一次有户人家的孩子重病求他消灾祛病,说明情况后,他就马上烧香设案,诵经完毕后,这个乡下回到家里,孩子的病就好了很多,他给人治病从不收费,只收取供品,如酒菜、香、纸、蜡等。我在六十五年前就开始经常到此庙探亲或扫墓,途经腰磨河、汪家㘭、楊朱河、豫家冲到达如是山。初到如是山,庙内有七八个僧人,有二里河的,有余家河李氏院子垸的,有些已记不清了。庙名源于佛经开头一句的开头两个字,用以弘扬佛法,雕在庙前下山路里独立的岩石上。庙后佛塔据说是为与梅之焕争夺而建,因梅之焕身居高官(十三省经略),皇帝封他可遇地迁葬特权,因为他看中如是山,想在此葬坟,庙内僧人反对,于是与梅之焕打了三年官司,打官司所有费用登记册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官司打到最后县老爷决定在庙内设堂宣判,就在宣判当日,来了一位老僧人,左手画着雷公,右手画看电母二符,正当老爷准备判给梅之焕时,老僧人口念咒语,双手向空中一撒,并说:天理何在!随即电闪雷鸣,老爷見此情晕,向梅之焕说:这地穴你不能葬了,天理不容。此案才算了结。此后庙内僧人讨论,为避免以后麻烦,在庙后建塔一座。如是山僧人是不吃素的,庙前三口鱼塘,从不干枯,常年放养鱼苗,可随时捞鱼食用。还有两口水井,水质清澈見底,常年有水外流,可供庙内生活使用。庙内僧人最多时有一百多人,敲钟吃飯。还有男保姆, 专门照顾从乡下收养的婴儿,即小僧人。

      如是山最后两名僧人一个是张汉成,红安人。一个是李洪法,二里河李家垸人,父亲是个铜匠,本想带他学打铜手艺,可是他不服管教,性格有点象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但心地善良。爱说公道话,好打抱不平,话语高声大气、粗鲁,但为人正道,不干坏事。于1995年亡故归葬于如是山寺庙后。兴盛了几百年的如是山寺庙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