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提琴是怎么事(三):悠悠琴弦

 知乐古典音乐 2020-07-16

人们有理由相信,吉他作为弹拨乐器要比提琴出现的更早。因为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比起弹拨的技巧,擦弦的演奏技法显然更复杂些。

古提琴应该出现于十六世纪。当时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新航路开辟,麦哲伦全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各大洲不再是孤岛而逐步建立联系,整个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提琴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了世界各地。

当时的提琴和现代小提琴类似,只是指板短、琴颈短、指板倾斜的角度更小、琴桥弯曲度也更小、没有腮拖、人们也不使用肩垫,大部分的琴也没有低音梁,使用的琴弦都是羊肠弦……

从短指板和短琴颈来推断,当时的演奏技术应该不太需要换把位,巴洛克早期的曲子很少超过第三把位也是个佐证。当时的提琴没有腮拖与肩垫,是架在肩膀上或胸前的,而且因为不需要常常换把位,所以下巴并不需要长时间夹住琴身。那时候琴桥也不如现代琴桥弯曲,琴弦的拉力较小,所以也不需要低音梁来强化琴身的支撑力。弯曲度较小的琴桥也比较适合多声部的演奏,正好符合巴洛克复音音乐的特色。

古提琴的结构也限制了提琴技术的发展,所以那时的提琴只能演奏简单的音乐,且多半是做伴奏或是合奏用的乐器,没什么机会做独奏演出。

小提琴是怎么事(三):悠悠琴弦

小提琴要感谢安德里亚·阿马蒂(Amati Family),从他和他的家族开始,制琴家们不断地尝试创新与改良,一直到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us, 1644~1737),终于发展出完美的琴身比例与规格,将提琴的性能与音色张力推升到近乎完美的境界,开启了克里蒙纳学派(Cremonese School)的光辉岁月。

从斯特拉迪瓦里之后,大多数的制琴师都沿用他的规格,意大利制琴家以追求灿烂响亮的音色为目标,使得提琴的音乐表现力越来越强。乐器进步了,自然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演奏小提琴,并且钻研更高层次的技巧与演奏法。十七世纪时期的小提琴家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确定了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以及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等曲式,并且奠定了现代演奏技巧的基础。

小提琴的制作技术和演奏技术就如同DNA的双螺旋纠缠上升,斯特拉迪瓦是位近百岁的老人,而与他同时代的演奏家也正是近代小提琴历史上早期的一众名家,如:索密斯(Giovanni Batista Somis, 1686~1763)、维拉契尼(Francesco Maria Veracini, 1690~1768)、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罗卡泰利(Pietro Antonio Locatelli, 1695~1764)等等。

由此可见,小提琴的发展是技师和演奏者一代代呕心沥血,潜心琢磨的智慧结晶。从1760年到1830年间,随着古典音乐朝着大编制、大场地、高演奏技巧的发展,小提琴也进行了一连串“大改款”:原本的音色与音量必须要朝着高张力、高穿透力以及高敏感度的方向改良。加长琴颈、延伸指板是为了增加演奏的音域;提高指板倾斜度、增加琴桥弯曲度是为了增加琴弦张力,从而使音色更嘹亮,穿透力更强。此时,小提琴家路易斯·施波尔(Luis Spohr)发明了肩垫,能让演奏者更稳地夹住琴身,这样能最大程度的解放左手,从而探索更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这一段期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发展更为迅速,高难度的乐曲以及巨星级小提琴家相继出现,比如大家念念不忘的帕格尼尼……此时,小提琴也成为交响乐团的主要乐器,连甚至占据了交响乐团的首席的位置。

在这次“大改款”之后就,小提琴几乎定型没有再更新了。往后的制琴家即使挟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优势,始终都无法超越前人。所以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制琴师还是以斯特拉迪瓦里或其他著名制琴师的规格制作提琴。

虽然琴身没有变动,但演奏技巧的演化却没有停止,琴弦的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得小提琴的演奏在二十世纪有更多的进步。 钢弦的出现使小提琴的音色更嘹亮、穿透力更强,而且可以负荷更高的标准音高设定,所以小提琴的A弦从1834年订定的440Hz调升到现在的442Hz。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尼龙弦,它的声音兼顾钢弦的穿透力和羊肠弦的柔和温暖,而且反应更快。所以尼龙弦、合成弦快速地成为主流。科技发展无止尽,现在仍有许多琴弦厂商试图开发新琴弦,发展出不同特性的弦来匹配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乐曲、以及不同的演出形式。

琴弦是小提琴发声源,按照物理学的定律:琴弦振动与张力的平方根为正比例,与弦振动部分的长度成反比;与弦一定长度质量的平方根为反比例。我翻译一下:弦越紧、越短,发声越高;弦越粗发声越低……

弦的振动一般说来有两种方式:振动方向和弦的延展方向一致,叫纵振动;振动的方向和弦的延展方向垂直,叫作横振动。演奏小提琴要尽量避免弦的纵向振动——那是不和谐的感觉。所以老师们要求学生运弓的方向尽量和琴弦延展方向垂直,来避免琴弦发生纵振动的不谐和感觉。

一根校准的琴弦不仅弦本身具有很大作用力力,琴身的受力也十分可观的。据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周泽华教授对上海制造的钢丝小提琴弦调到标准音高后(A 弦=440 赫兹),计算其张力,分别为: E弦 9.25 公斤、A弦 7.625 公斤、D弦 7.25 公斤、G弦 6.5 公斤,四条弦共 30.625 公斤。而面板上端受到的纵向压力为 46 公斤,背板上端受到的纵向张力为16公斤。

小提琴的发声原理是这样的:校准的琴弦会对琴马产生 10.9 公斤的压力,弦的震动迫使琴马随着作强烈振动,琴马的压力又作用于面板上,从而将琴弦的振动传递到面板和琴身。

粗的琴弦虽然振动强烈,但不容易作分段振动,而且发音比较迟缓。从演奏角度来讲,越容易震动的琴弦越好控制,因此大家都喜欢采用较细较轻的琴弦;但这是有零界点的:金属丝缠绕的肠弦( E 弦裸弦)发音灵敏,容易振动,音质甜美。

琴弦的粗细和轻重,并不是品质好坏的标准,琴弦好坏要看原材料是否优良,密度、拉力、均匀与否,各部分的伸张程度是否相等。

本期最后提出一个思考:小提琴的定弦是G、D、A、 E;而吉他的定弦是E、A、D、G、B、E。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联系与不同呢?吉他如果去掉最高的两根B弦和E弦的话,剩余的定弦正好与小提琴是相反的……请将自己的思考留言给我们,共同学习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