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国昌:和贾宏图的一席谈

 妙趣横生 2020-07-16

您喜欢这篇作品吗?

如喜欢,就去文后打赏吧!

作者的稿费该发多少?完全由您来做主!

毕国昌:和贾宏图的一席谈


我们回到往日的那一个晚上

  ——在三亚  同贾宏图兄一席谈

 这两幅照片是丙申春节前一次聚会拍下的。

  同贾宏图兄一席谈

      “宏图兄好!”我在三亚火车站前与贾宏图握手时,脑际第一反应是,他依然充满睿智,那宽大的额头该是充满了智慧吧,而他依然激情不减、谈吐儒雅,给人以不寻常的文化学者印象。

  我同贾宏图的相识,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

  1982年,我在《花城》杂志发表了报告文学《一颗宝石在闪闪发光》,主人公安振东因此被中央发现,几位书记处书记批示后,对安振东进行了考核,直接提拔为黑龙江省副省长。宏图兄可谓后发制人,他写的《她在丛中笑》发表在《人民文学》,在全国掀起更大的波澜,全国主流媒体快速跟进,直接将安振东这个人物推向全国,成为当年的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他的这篇纪实文学获得了当年全国报告文学的最高奖项。我们大概就是从写安振东开始接触并成为朋友的。

  那时,我深知自己在这方面的差距,很想跟宏图兄好好学习文学创作,可苦于在新闻界“拼命”打拼,机会总是一错再错。这其间,贾宏图从哈尔滨日报社的副总编辑位置调动到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再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当主席、黑龙江省文化厅的厅长、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中共黑龙江省委委员,岗位调动比较频繁,官职步步高升,可他的文学创作一直没扔,相反是作品不断,不断获奖。在我的记忆中,他三次获得了全国报告文学奖和一次当代文学奖。而他不断问世的精品佳作,使贾宏图名扬全国,确立了黑龙江省文学和新闻界的顶级人物、业内大腕的位置。

  这次在三亚相见,多因我的原因,我在三亚的一件事情让仁兄牵肠挂肚,义愤填膺。那天,还有黑龙江日报的老副总编辑李惠东、哈尔滨侨联老主席鲁佳临等。落座,我蓦然想起那首歌《往日时光》……虽然我们变了模样,生命依然充满渴望,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那些过去的往事真的如烟儿,想捕捉它回来,却是那般朦胧,抓不住拿不起来了。可是,唯有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记录。我讲,新闻是“易碎品”,能够留下的不多,可文学作品就不同了,宏图兄的一些作品是可以传世的。

  我告诉在座的各位,我在三亚市图书馆查到贾宏图老兄的三本书。李惠东和鲁佳临都问哪三本?我告诉他们,《解冻》、《邂逅大师》和《青春1968》。我讲,作为知青,我对《青春》的阅读别有一番情感在心头(春节期间,我读的就是《青春1968》)。宏图讲述的许多故事对于我来讲,如同身影相随的亲历往事,是同我的许多经历联系到一块的,而不少主人公又会让我回想起当年那个峥嵘岁月,还有那么多印象深刻知青战友。

  《迟到的怀念》里的闫启庸的英雄壮举,让我记起当年我们四十二团(八五七农场)几位出身不好的战友,让我想到拿我写过的苏宁烈士作对比,闫启庸与苏宁的精神和行为没有不同,只是年代不同,可前者居然连个烈士称号都没给,若干年后才追认的,原因是家庭出身不好。在《走出伤心地》里,我找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上海知青袁启鸿贴标语将“万寿无疆”贴成“无寿无疆”,成为现行反革命,而1968年底我在抄歌词时也把“万寿无疆”抄写成“无寿无疆”,所不同的是我遇到了好领导,以“小青年笔误”作为结论,将我保护了下来,免遭牢狱之灾。宏图这本《知青1968》最让我动情的章节,还是《被遗忘在大山里的孩子》,当年的上海女知青未婚先孕,最后将孩子留给了当地的老职工,这个知青后代叫李满意。几十年后,善良的养父母为帮助李满意与生母相认,千辛万苦找到上海生母,却得不到生母的允诺,我为此落泪。我所以落泪,不是同情那可怜的李满意,而是理解李满意的亲生母亲,作为上海知识青年,当年她最终放弃亲骨肉的抚养权,返城嫁人成家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今天她不能与眼皮底下的亲生儿子相认,依然是值得同情的生活所迫,这里有多少难言之隐?对那个悲惨时代的注释是多么地深刻!而看得懂并理解了这个悲情剧的,恐怕只能是有知青经历的我们,我们四十二团也有类似的故事。而贾宏图为了帮助这个原本素不相识的李满意,他联手作家梁晓声一起帮助他,“李满意饭店”就是作家梁晓声应贾宏图之邀书写的匾额,而写给李满意情深意长的书信,让我从文化学者的情愫角度发现了宏图兄感情世界的另一面,那是北大荒人的情结,这个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作家对作品的责任,对采访对象的担当,他是要站到那个年代以一位知青身份,用当年知青的特有情怀和方式处理北大荒战友的麻烦。这就是用关爱,用温暖去帮助自己的战友,去诠释当年于北大荒的知识青年那一代,不管当事人有无委托,以此表达他一颗父辈的爱心。

  宏图作品中刻画了许多当年的人和事,有的我知道,有的是今天通过他的纪实表达,才让我进一步理解了我们当年的那些事儿。

  酒桌之上,我们并没有拼酒,可我们缓缓叙述的很多人和事,虽说多半是几十年前的往事,却像那陈年老酒般甘醇溢香,有如那首歌唱出的那样:“……虽然我们变了模样,生命依然充满渴望,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人物简介

贾宏图,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党员。1968年赴北大荒插队务农,历任黑龙江记者,《哈尔滨日报》记者、副总编,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副主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文学创作一级,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报告文学《她在丛中笑》、《大森林的回声》、《大江向洋去》、《大爆炸》、《美国这杯鸡尾酒》等20余部,200余万字。其作品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奖3次、报刊和地方文学奖10余奖。

作者简介:

  毕国昌 (1950~)笔名铁汉、笔耘。哈尔滨出生,祖藉山东莱州,中共党员,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新华通讯社兼职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高级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记者站副站长、站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文学创作: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报纸副刊;部分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当代》、《花城》、《散文选刊》、《新华文摘》、《北方文学》、《哈尔滨文艺》等。著有长篇小说《“OX”之谜》;散文《石油蜜》、《寻找王铁人》、《黑土的记忆》;报告文学集《审判前的较量》(合作)、《焦土下的根》、《沿着历史的河道开拓》;作品集《时代的撞击》、《火的战争》(合作)、《人类的宣言》、《中国的希望》;长篇纪实文学《“三一五”哈尔滨银行大盗》成为1990年黑龙江畅销书;《他们正在犯罪》和《何大桥学画》分别成为1980年和1994年黑龙江省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连载于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日报,《他们正在犯罪》被吉林大学、光明日报社等有关院校、宣传部门关注,后经金盾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代表作传记文学《何氏父子》。

  新闻作品《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于1991年6月2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头版,成为当年重大新闻事件。当时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六次过问报道文章的典型——苏宁。苏宁成为我军连以上部队悬挂肖像的七英模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