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乱世妖后:大地的女儿

 妙趣横生 2020-07-16


乱世妖后:大地的女儿


大地的女儿

  ——记慈善公益报社新闻工作者 于瑛

  初冬时节,天光明丽,大地微寒,凉意袭身。柔美的松花江像一条土黄色的绸缎,诗意地飘向遥远的东方。壮美的哈尔滨像巨人一样,傲然挺秀于微寒和凉意之中……

  11月7日,笔者受友人之托,采写慈善公益报记者于瑛。于是,这位以报道他人为己任的记者,便成了我的采访对象。

  亮剑精神拨动心魂

  于瑛,毕业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同时参加了全国的自学考试,获得了管理学专业学士学位。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初次见面,听说采访她。于瑛还有些腼腆。过去,都是她采访别人,一下子要她接受采访,她还有些局促不安:“刚刚参加工作,有啥写的……”率真而爽快,平实而坦诚。人都说言为心声,单是于瑛的那几句话,给笔者的印象就特别好。全无都市里现代知识女性那种矫饰做作的样子。

  不错,记者的职业化性格,就是需要那种率真和坦诚。

  “您的性格很适合做记者”。

  “是吗?我原是学政法的,您知道我很喜欢公安干警的差事,特别是抓捕犯人,挺有意思,很刺激。所以,我就报考了政法专业。”我们的交谈就这样轻松淡定地开始了。

  也许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于瑛的性格里,除却女性固有的特征外,还有少许的男性性格特征。比如,她的坚忍和刚强,率直和爽快。这些真都是做女警官和女记者必备的性格。

  大地塑造了她。于瑛成长于绥棱县,那是绥北地区的一个小县。虽为小县,文化灿烂。笔者有幸到过那里,了解到:就是那个边辟小县,至今依然闪烁着我国远古先民的文化遗迹。他们制作的黑陶器皿,记录了当时生活的某些信息密码,透见了古代肃慎族人的智慧之光,黑陶器皿承载着远古的风烟,绵延几千年。虽经岁月的侵蚀,仍然放射着耀眼的光彩。被列为文化遗产而倍加珍视和保存。于瑛自豪地说道:“我们绥棱最出名的就是黑陶”。是啊,黑土地里的黑陶,是于瑛家乡的文化瑰宝,是绥北地区的历史文物。

  “我小时候,就听老师讲,绥棱地区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于是,我对家乡的远古历史就特别好奇。甚至想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性格决定着命运。我想,于瑛坦荡豪爽的性格里,可能就有北方游牧民族先民的遗传因子吧?

  于瑛有个妹妹。也就是说,她不是独生女。这也是促成她性格形成的一个外部原因。比如,她的不矫饰、不做作、不自负。都是非独生子女所具有的普遍性格特征。

  由于家庭原因,于瑛上大学时,生活比较清贫。这些特殊的经历对于她的成长,反倒有些不言自明的益处。她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所以,上大学时特别自律节俭,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她眼里闪动着清澈的泪光,感情的潮水奔涌而至:“我们那时候在大学的消费可不像今天的大学生,上饭店喝酒,逛超市大包小包的物品装满购物车,好像那钱都是大风刮来的。红扑涨脸进歌厅,一唱就是一夜,一个月消费五六千元不心疼,我们那个时候真是很清苦,上街望着大商店橱窗里花花绿绿的商品,都不敢进去,也不好意思进去,肯定买不起,看也没意思,索性也就不进去了。嘿嘿嘿……”经历也是资历,也是资本,更是资格。于瑛的那段经历,对于她日后的成长进步有很大的影响。至少她感知到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不易,生活的劳顿和生命的价值。

  大学毕业后,她诚惶诚恐地走进了深邃的社会大海洋。原本清贫俭朴,简约单调的学生生活,对于她来说,本身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那里,她学会了刻苦地读书和独立地思考。还好,那一良好的习惯,一直伴随她走到了今天,直到永远。她笑笑说:“您知道,那会儿,我没有特别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值得炫耀的经济后盾,没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关系,所以我比较坚守、坚忍、低调、默然,不会张扬,不会铺张,也不会炫耀。物质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优越感。但在事业上,我却很执拗,甚至多少有些反叛的心理。我喜欢挑战性的生活,喜欢在正经事上全班拔尖。那会儿,我是大学班级的副班长。就是说,物质财富上我可能是个相对的弱者和庸者,但在精神财富上,特别是在事业和尊严上,我绝对是个强者,甚至是个傲者和霸者。哎,就是这样的……”丽日下、云光里、清风间,花香中,她笑着,笑得那么爽朗和灿烂,笑得那么诗意和从容。

  也许是那些浸润于肌骨和血脉里的抗逆、反叛、拼争的性格元素,让于瑛在社会大舞台上,纵情施展身手,绝不甘败下风。“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她志存高远,淡漠宁静。不放过任何汲取知识养分的机会。有时间就读书看报,写东西想事情。她珍惜一切可能的时间积蓄能量,强化自己,壮大自己,为在将来的战场冲杀而做准备。

  “我比较欣赏那句名言,‘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是啊,既然是一场战斗,我们就要以勇士的身份,战斗的姿态,投身于战场。像电视剧《亮剑》里那句着名的台词说的,面对强敌毫不退缩,敢于亮剑,血溅七步,虽死犹荣。咱们现在面对的不是鬼子,而是困难和挑战,那么也同样需要亮剑精神。我就是这样想的,用亮剑精神激励自己。”于瑛快人快语,性格里隐忍着一种敢于亮剑,敢于挑战,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这个竞争社会里,所需要的宝贵性格特征。好啊,壮美的亮剑精神,如此生生不息地拨动着于瑛的心魂。

  战斗的记者记者的战斗

  于瑛先后在两家新闻单位做过记者。她憨憨地笑着,飘逸潇洒的神情可见一斑。她说:“记者这差事,真是熬人啊。一般人干不了。我的体验是‘超常规、高强度、大容量、多频率’记者不能像常人那样按部就班地生活,记者,特别是出色的记者,他们是没有多少自我因素的。比如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是超大容量地工作。我们有位女记者叫郝志宏,除夕夜把四岁的女儿锁在家里,吃喝的东西都给她备好了,自己去阿城区农户家过除夕,采访回来,孩子哭成了泪人。还有记者这行当还特别劳人、熬人、伤人。不要说死于战场上的,每年全国有近百人过劳死。这就是记者。”她又一次豪迈地笑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于瑛的挑战性格和亮剑精神,非一般男人可比。年味儿尚未散尽,春寒依然透骨。人们还沉浸于传统的年节气氛中。这时的于瑛,早已挎上背包和相机出发了。行走在边辟的山野,蛮荒的村落。和受害人一道流泪感叹。归来时,全身冰甲,双脚雪泥。

  盛夏时节,高温环境中,闷热气候里,她本可以坐在优雅的居室,一边品茶,一边观赏。但她没那个福分。记者的神圣使命,催促她又跨上了征程。在边塞、在界江、在湿地、在漠北。她常常独自行走。她跟笔者述说着那一惊一乍的情形。有歹徒的恐吓;有骗子的狡诈;有地痞的嘲笑;还有村霸的奚落……但这些都不能阻止她奋然前行的脚步。

  深秋时节,天气凉爽了。但有时遇到雨加雪的恼人天气,更是糟糕。有次,她去一个村落采访。由于缺少经验,忘记带雨具。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加雪天气,给她浇个响透,冻得她牙骨咯咯直响,那一刻她甚至后悔不该独自前来。而没过几天,她又独自踏上了征程。

  北国的隆冬,奇寒无比。北方的农户多是在家里猫冬了。或打打麻将,或聊聊天。他们对于瑛的不期而至感到不解。说什么“你们哈尔滨人就是隔路,这么冷的天,不在市里吃火锅,来这荒郊野外干啥?还有,你一个女的就敢独往独来。真有你的。八成你会武功吧。哈哈哈……”

  在于瑛的日历表上,没有休息二字。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她的采访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有时,家人有事催促她早点回来。她也不为所动。她笑笑说,就像在战场,你正战斗呢。家里有事,你能下战场吗?所以说以战斗的姿态投身于战场,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您知道那些受屈辱,受欺负,受盘剥的善良人,他们对记者有格外的期待、依赖和尊重。记者就应该珍视人民群众的厚爱和尊崇。甚至用生命和鲜血践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大凡女记者,多是做编辑。在单位优雅地喝着咖啡,吃着甜点,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脑,悠哉游哉。一周编个万八千字。正点上下班,也挺好。但于瑛不喜欢那种没有挑战的生活。她喜欢到矿山、到集镇、到村屯……她认为总在楼室里坐着,人都没有生机活力啦,没有激情感慨啦,而做记者最重要的就是激情和感慨。没有这些内生的动力,即便写出的东西,也没人爱看。自己都没感动,何谈感动别人呢?

  其实,基层才是新闻的富矿,一线才是接触地气的所在。最鲜活、最具象、最感人的多在基层一线。于瑛说她离不开基层一线。那里才是激情燃烧的地方。有远见、有良知的记者,还是应该到基层一线去。

  慈善事业春回大地

  记者不是专业职能部门的人员。一般说,他们不是具体解决问题的。但记者可以引导舆论,可以见证事实,可以记录世相。可以纵横经社,可以揭示心态,可以描画景色。总之,记者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很大很广。

  这些年来,于瑛秉承记者的责任和良知。在引导舆论,支持正义,救助百姓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救助悲情妇女,维护女权主义。于瑛的正义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感触。有次,她在车站看见一位早恋失身的女性。抱着孩子,寻找曾经的恋人。由于没有结婚登记,一系列麻烦都出来啦,于瑛感于她的悲情。指导她到妇联和法律援助中心。临走还给了那女人200元。她感叹有些女人太可怜,也太可恨。但该同情的也得帮助。

  有位叫张铁义的女人,丈夫死于车祸,肇事司机所在单位濒于倒闭。张铁义的婆婆和娘家妈妈也都因巨大打击,相继辞世。张铁义也病倒了。于瑛三番五次帮助张讨回公道,人们还以为她们是姐妹呢。于瑛后来感叹道,还真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

  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积累性的复杂问题都逐一显示出来,其中主要的关节点多在土地问题和房产问题上。于瑛经常接触到这类问题。她不等不靠,亲自到现场帮助农民依照相关政策,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尽管有时受到威胁甚至迫害,但她从不畏惧。她说,农民就是我的亲人,也是我根系。我就是要为农民讨回公道和利益。

  这些年来,于瑛帮助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解决问题,讨回公道的案例几十起,受到广泛称赞。

  就职于慈善公益报社记者后,于瑛把全部精力投放在慈善救助和社会公益方面。她多次到企业,到事业单位去开辟市场,宣扬慈善事业,协调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出资救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企业救助,使得一些濒于失学境地的学子重新回到了学校。使得那些难以维护自身利益和权益的妇女得到了适当的救助。这些年来,她出头协调有实力的企业救助的人员近百人。

  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人说她是解决问题和解决难题的记者,也有人说她是不怕麻烦的记者,还有人说她是拼命记者。

  于瑛的个人学习抓的很紧。她说打铁还要本事硬。竞争社会的最大竞争是智力的竞争,也可以说是实力的竞争。要有实力,就得充电,就得学习。这些年,她回避了不少约请,规避了不少应酬。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并有不少文章发表。她的报道作品,也经常受到同行的赞美和褒扬。特别是她参加了玉双志愿服务队后,她仿佛像变了一个人。她感叹生活里又多了一些阳光的、温馨的东西。和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家在一起,你会变得博大、宽广、深邃、精辟。他们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是共和国的坚强脊梁。值得敬佩和歌扬。

  于瑛感慨她的记者生涯,因志愿服务队而更显多姿多彩。

  受哺于大地,行涉于大地,采集于大地,感恩于大地,于瑛何尝不是大地的女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