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于瑛小说:谁的奋斗不受伤(四)

 妙趣横生 2020-07-16


【连载】于瑛小说:谁的奋斗不受伤(三)


第四章  尽孝正当此其时

  爸妈的艰难

  一家人或坐或立,或埋首或躬身,都像霜打的花草萎缩着,局促着。沉默,沉默,每个人都扛鼎着无形的压力。

  “你哥有病,这你是知道的。家里巨额外债还没还上,上哪儿借钱哪?”妈妈无奈地说着,话音未落,掩面低泣。

  爸爸深埋着头,蹲在墙角猛劲的吸烟,一言不发。凄苦的眼神不敢打量。莹莹知道那是边塞男人最无奈、最感伤的惯常的举止。他恨家不起,自责之情油然而生。

  身为男子汉,他为自己不能供养女儿上大学而感到无比的耻辱和悲伤。他连向妻儿哭诉的勇气都没了,他似乎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加以解释,在跃跃欲试考大学的孩子面前,他的一切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他能说什么,又能做什么呢,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迷茫和木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心底的盼望。可真到孩子有出息时,父亲连最基本的,也是最需要的学费都拿不起,他无法面对,极度愧悔。不时用拳头敲打着自己的头。

  低矮潮湿的小屋静得能听到呼吸声。妈妈的眼泪早已哭干。单是一个残疾的儿子,就把妈妈的眼腺哭坏。爸爸是典型的边塞汉子,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可以说边塞男性的许多优良品行,在爸爸身上都可以找到,爸爸选择了低头不语,也许,那就是塞北汉子固有的性格特征吧!

  据说爸爸的祖先从关东来北塞时,关内大旱,粮食绝少,有些地方闹起瘟疫,多灾多难面前,官府的税赋非但没减,反而因为频繁的战乱加重,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冒死闯关东,爸爸的曾祖父就是闯关东过来的。那种死里逃生,闯荡鬼门关的滋味,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感知的。

  据爸爸说,爸爸的爷爷特别慷慨,人也仗义,属于那种地道的山东大汉。说话嗓门大,脾气也不小,善于打报不平,敢于仗义执言,颇有生死不惧的侠士风范。老人家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流传到了他的下几代人身上。爸爸很能干,干起活来不怕脏和累,尽管这样,家里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当然除了哥哥残疾需要治疗外,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还只是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社会和市场都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总之,清贫、寒苦的生活让爸爸很纠结也很无奈。

  妈妈也是闯关东庄户人家的后裔。塞外儿女的性格特征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鲜明:豪爽大方,坚韧顽强,忍耐包容,勤劳任干。哥哥高度残疾给妈妈拖累得憔悴不堪,沧桑的脸庞布满细碎的皱纹,眼里充满淡淡的血色。是啊,谁也无法想象母亲那会儿的感受。妈妈很有修养,她不像众多女人那样大哭小叫。


  一切都无所谓

  通过大量读书,经过社会实践,莹莹的阅历得以丰富,思想趋于成熟,是非有了鉴别,行事有了标准。能积极主动地维护着精神世界和生活家园。在学校和社会生活里,不再因为家庭贫困而滋生自卑感和忧怨感。相反,精气神一直很旺盛,意志毅力也很坚韧,自信心一直很强烈。不就是家里有个残疾人嘛,日常开销要比别人家多一些,相比而来,家里的生活水平低些,别的还差什么?至于残疾人,发病机理很复杂,有的甚至远远超出医学界的研判能力,又怨得了谁呢?地震海啸,是人力所能阻挡得了的吗?遇到只能积极面对,就那么点事儿,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一切都无所谓,只要给姑奶奶一条命就行,不死就有办法……骨子里的倔犟被贫穷调了出来。

  难怪塞北女子的豪气冲天,莹莹并没有把他人看不起她家而当回事儿。幸福是长在自己心里的,不是长在别人的嘴巴上,他人怎么说都无所谓,自己如何面对才是关键。

  在读报时看到这样一篇通讯:我军一位高级将领的夫人领着女儿驾车兜风,结果双双毙命。将军一时傻了眼,毕竟是一代叱诧风云的将军,老人痛定思痛,想出了一个自我调节的办法:一年只拿出一天用来想妻女,其他时间尽量不想。而想妻女的那一天,他什么都不做,关锁门窗,炒几个妻女爱吃的小菜,摆好妻女的照片,放好三人的碗筷,斟满酒杯,老人像平素和她们吃饭一样,边说边想边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将军老泪纵横,尽情宣泄。过了那一天,他又和往常一样,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生活。人死不能复生,纵然想得死去活来。古人很诙谐:“活人想死人,傻狗撵飞禽”。当然这话有戏说之意,也有辩证之法,就是纵然生者想得死去活来,死者也没有一点反应。老将军的豁达和宽广着实让人感佩。莹莹从中学到了心境的淡定和从容。

  及时孝敬爸妈

  莹莹和小妹是家里的后发优势,是家里的潜在力量。家里如果不是残疾哥哥的拖累,日子不会照比别家差。这一点,就连村中的居户都知道,莹莹的父母特别勤劳能干,随着社会救济保障政策的不断落实,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会有好日子过。只是,莹莹的父母太苦,家里家外,刚刚有点转机,他们年近花甲。莹莹觉得孝敬老人才是时下最紧迫的事儿。

  古有“子欲孝而亲不待”之说。莹莹想着要趁父母尚在,赶紧尽孝。莹莹时常接触到一些中年人,他们感叹自己没能趁着父母尚在而尽孝,生活好了,父母相继离开,悔恨终生。

  现如今有些人不讲孝道,跟老人争家产,争钱财,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刀兵相见。孝道本是中华吾族引为骄傲自豪的人伦道德,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多以“仁孝”治天下。人若不孝,人而不信,无信不立。可见“孝道”的重要性。

  有时,莹莹会情不自禁地想象着乔尔君的音容笑貌,那是祖国北方典型的血性汉子,可以说是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塞北汉子。他的举动感天动地。他创新的“贷款养老”模式,虽不能说尽善尽美,虽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但作为平凡人,他在极端无助的情况下,以自己最核心的利益为抵押,贷款赡养自己最核心的利益。房子固然是他的核心利益,而老妈更是他的核心所在。在他看来,人比房子的份量要重。古代的二十四孝,有些义举在今人看来匪夷所思,孝道的元素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古时王朝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都是以孝道为统领,治理天下的。

  今天,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吸纳了传统孝道的某些积极的文化元素。可以预期,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届时,新型的孝道文化会在中华大地漫延开来,经久不衰!

  经过调研,莹莹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由于亲情和血缘的关联,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主要是观念上的问题,莹莹试着做了创新性的改进实践,结果收到奇效,让年轻人认识到:一是,尊重老年人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是几十年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久居山间和乡间的老农民,他们早已习惯乡土气息的生活,要一下子改掉,马上达到城市化的水准,的确是难为他们。加快实现城市化,也要遵循客观规律。爱自己的老人就要尊重他们业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包容他们的生活习性和脾气个性。至于改进他们某些不适应都市生活的习惯,那也只能慢慢来。有的恐怕至死也不能改。但有爱、有望、有信,也就足够了。我们的老人真很不容易,他们和共和国风雨同舟,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吃尽了人间的苦辣酸甜。改革开放,他们才过上几天好日子,儿女们要体谅他们的艰辛和不易,以极大的包容心和忍耐力,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脾气禀赋。这样,年轻人和老年人就能同向而行,越走越近,和谐融洽。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莹莹决意趁着父母健在,做最好的孝女。给父母以最深切,最贴心的关怀。尊重爸妈的生活习惯,在确保爸妈较好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让老人拥有美妙多姿的精神家园。女性的性别优势是心细情柔,而这些恰恰是老年人最需要的。莹莹不在家时,经常给爸妈打电话,遥报平安。在家时,尽可能给爸妈做些可口的饭菜,做些当地的乡俗食品。夏秋时节,爸妈喜欢吃烀制的青嫩玉米棒子,烤制的青嫩玉米棒子,以及婆婆丁、柳蒿芽等山野菜。老人喜食乡俗食品,不仅味道纯正、还能勾起爸妈对曾经的童少时代美妙生活的回忆。


  爸妈怀念清肃的社风

  爸爸说:“六十年代初,那时生活清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很真诚,也很纯洁。大家相互尊重扶持,相互帮助理解。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和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治安也很好。妈妈也格外留恋上个世纪的日子,他们看重的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留恋那个曾经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试想,有谁不在乎自己的精神家园呢?“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咱的土窝窝”,就是老年人们总觉得在自己家里更踏实,尽管那个土窝窝很清淡,但那里是自己的天地,一切由自己主宰。

  莹莹曾听到有的老人感慨:“给咱个好脸色,比吃玉宴还强。整天不给你好脸色,吃啥也不香。人不是猫狗,人是有脸皮的,人是有尊严的!”所以,老年人更在乎子女们给他们以精神层面上的人文关怀。

  那一首《常回家看看》,让多少中、青年朋友自愧弗如,那些歌吟老爸老妈的歌曲,又让多少人泪流满面,局促不安。内心的悔恨和自责,不言而喻。时下,高校相继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再现孩子们超高超前的奢侈消费,挥霍浪费的镜头,比照那个在城市楼角,迎着冷风,啃吃硬馒头的老爸老妈,多少中、青年朋友痛苦失声,肝肠寸断。毋庸讳言,如果教育出了问题,情商教育和感恩教育都会随之出现问题。

  记得老妈说过:“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莹莹也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倍感父母那山高水长的悠悠深恩。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深秋的塞北傍晚,山成五色,大地斑斓,小兴安岭南麓的平原,庄稼已经收获。山野五颜六色,爸妈从山间干活儿回来。那会儿的爸妈正值中年,身体健硕,满脸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夕霞似火如丹,晚风乍清还凉。爸妈并肩走进小院的那一刻,莹莹清楚地记得,他们祥和的面容里,透着淡定从容的气息。那是霞光里,最美的一对剪影。莹莹会打盆洗脸水,拿来香皂,供他们洗尘。

  妈妈做了二米饭,打了鸡蛋酱,就着爹妈从山上采回来的老蕨菜、柳蒿芽,一家人围在桌边,莹莹给哥哥一个主席的位置,残疾人在她家得到了最尊贵,最贴己的照顾,那种无比温馨,无比甜美的晚餐,是莹莹最留恋的晚餐。

  现在的莹莹经常参与社会活动,时常在豪华酒店、高级饭庄就餐,然而家乡秋日傍晚的饭食让莹莹更钟情:香喷喷的烀土豆,绿茵茵的大白菜,那时的日子清贫有点累,基本生存有了保障。爸爸那绯红的脸庞里,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晚餐是静谧的,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无限的温馨。不知不觉中,那种纯天然,又环保的晚餐,已被当下的都市生活淡化。


  家的细节元素不能丢

  都市里的生活,五光十色,色彩纷呈。莹莹不麻醉于那些灯红酒绿式的晚餐,她喜欢下班后跟家人一起吃晚饭,特别是丈夫孩子一起就餐。否则,时间一长,家的元素就会减少,市井浮躁的元素随之会多,家的港湾也就破损了,即使修复也很难”。所以,千万别把家的元素弄丢,一旦丢失,它的成本和代价大到不可估量。

  有时间就回家和爱人孩子吃饭,回家和老爸老妈吃饭,回家和哥哥妹妹一起吃饭,一直是莹莹多年来恪守的原则。常回家看看,是增加孝道的正能量,也是积累式的孝敬老爸老妈,何乐而不为呢?

  爱到极致是无声。莹莹以为跟老爸老妈,大可不必高调道白,不用把“爱”大声说出来,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小巧的礼品,一个温馨的呵护,都是给老爸老妈最好的“爱的奉献”。

  爱的家园需要倍加守护,经常回家看看,就是刻意地守护老爸老妈的精神家园,在构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方面,注入正能量,需得舍得下功夫。有事没事打个电话,报声平安。节日里记得给老爸老妈买点风味小吃,最好是乡俗食品。莹莹的爸妈爱吃黏豆包和清新的山野菜。那是他们的最爱,也是莹莹的最想。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老爸寒夜归来,给他鞋里潮湿的鞋垫更换一下,给他衣兜里放些日用零花钱,爸妈舍不得穿的高档衣装,由做儿女的购买,老人穿来很优雅,也很惬意。

  应该给妈妈更多细节的爱。女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精细,莹莹的妈妈特别注意细节,心里有爱,手里有活。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女儿跟妈妈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由于哥哥的残疾,作为大女儿的莹莹更要精心关爱妈妈。莹莹查阅了不少医学资料,从遗传医学的角度,给妈妈解释残疾人的病因机理,使妈妈走出心灵的阴影,心病尚需心药医。通过爱的抚摸和心灵的疗伤,妈妈从自责和自怨中走了出来。曾经阴沉的脸庞,重又浮出灿烂。

  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公司董事长招收秘书,一上午几百人都过去了,最后只剩几个人。大家都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征服了董事长。而他征服董事长的不是他的答辩,而是一个不经意间的细节,在他走进答辩室的那一刻,他发现墙角有个细小的纸屑,他很自然地把那纸屑捡起来。董事长抬抬眼镜框,轻轻地说:“就是他……”原来那纸屑是董事长刻意安排的。一个细节也是一个命运,一个细节也是一个关爱,一个细节也是人性的伟大光辉。

  莹莹爱她的老爸老妈,以细节性的关爱和报答老爸老妈,守护老爸老妈的精神家园,和他们进行文化交流,尊重他们的人生奋斗史,尊重他们的人生价值。喜欢他们讲述他们得意的故事,曾经的骄傲和自豪,赞美他们曾经的业绩和出色。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名份身价为卑微。老爸老妈因历史的、家庭的、自身的诸多因素,成了极为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诚然,也应该得到儿女们的尊重。不论在什么场合,莹莹都以父母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光荣的爸妈

  莹莹从不跟那些干部家庭的子女攀比。没有官僚气味,没有依赖思想,奋斗更具个性色彩,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没有特别的优越感,越是没有骄娇之气,反倒倍加拥有更多的朋友。在莹莹的眼里,父母很普通,却很伟大。他们不贪不腐,他们依靠诚实的劳动生活,他们挣回的钱,都是血汗钱,干净的钱。他们活得踏实,睡得沉稳。

  劳动者最光荣,也最值得尊敬。莹莹的父母性格里,有鲜明的塞北边民众的豪爽和坦荡,不计较,不算计,对人包容、宽厚、仗义,没事时宁可讲述早年的故事,也不妄议别人是非。老爸说:“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小心祸从口出,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和邻居相处几十年,家里没跟谁过不去,吵过架。

  妈妈常说:“世上的人际交往,总是投桃报李,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处人,跟在银行存钱差不多,越积存越多,你要用时,它就能连本带利一起取来,平时不积存,关键时刻如何取呢”!他们的那些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莹莹姐妹俩。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德正德强,德清德旺的文化种子,这些都深深的影响着姐妹俩们的整个人生。

  老爸老妈尊重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们是踏踏实实的劳动者,踏踏实实的人生,他们平凡却伟大,低微却高尚。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客人进屋,爸妈就会放下手里的活计,陪人唠嗑,有说有笑,给人以亲如一家的感觉。老人做出了样子,孩子就有了样板。家庭文化主要是父母布播下来的,有播种就有收获,撒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相对于那些因芝麻绿豆大小的利益考量,闹得夫妻反目,子女成仇,家庭失和的人家,莹莹和哥哥妹妹是幸运儿。莹莹感谢爸妈创建的比较先进,比较科学的家庭文化,那些家庭文化的因子,早已潜入孩子们的血脉、肌骨和灵魂,成为他们价值观的融合因子,不仅是家庭文化,还有边塞部落的野韵边风,也给莹莹的性格里注入了文化融合的因子。边民的质朴真诚,豪爽坦荡,直率豁达,忠实厚道,仗义侠气都给莹莹姐妹俩以积极深远的影响,后来莹莹走向社会,这些性格上的特征,都有很宽广的文化市场和人脉气息。

  感谢父母,感谢家乡。不管事业怎样发展,无论走出多远,莹莹都很留恋那个豆蔻年华的岁月,留恋那个茅草屋里的亲情,留恋那个边塞部落里的乡土文化。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魅力,文化的征服是最大的征服。文化传承着乡情、亲情和友情,连绵不息。


  绥北的爱

  莹莹在写作中,注重为边塞文化而歌吟;为绥北地区而歌吟;为亲情文化而歌吟,那是莹莹为绥北家乡最大的回报。

  绥棱一直属于塞外部落。早在汉朝时,古人就把长城以外的广大地区,称为塞外地区。因为塞地,就是以长城作为屏障用的。但凡长城以外,都可以称为塞外,或边塞。既是边塞就有边塞风情。莹莹写了不少边塞诗话,以回报她的悠悠乡情。在其后的数年里,莹莹借助新闻工作者的自身优势,以各级媒体做平台,为他们宣介地方产品,引进资金和项目,为边民出国和到大都市打工,牵线搭桥创造条件。

  莹莹为那些需要救助和帮助的贫苦边民伸张正义,讨要工资,包赔损失,安置工作,申请福利……这样,莹莹把对家庭、对母亲的小爱扩展到了对家乡、对边民、对边塞地区的大爱。爱,要大声说出来;爱要大胆做出来。孝道不仅仅是对爹妈和兄妹的爱,也有对家乡父老的爱戴。既然是绥北女儿,既然是边塞女儿,就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边塞人民,因为他们是莹莹的父老乡亲。小爱扩展到大爱,小我扩展到大我,小孝扩展到大孝。从小家庭走向宽广的大塞北,莹莹已不是小家碧玉,而是塞北女杰,为父母争气,为塞北争光。

  多年来,绥北大地一直是莹莹魂牵梦绕的地方。


作者简介

于瑛,女,1980年出生于绥化市。

2000年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就读

2003年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就读

2006年获得黑龙江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

2007年黑龙江省人大《法治》杂志社 新闻工作者

2008年黑龙江省《伙伴》杂志社 新闻工作者

2010年《今日信息报》社 新闻工作者

2012年《慈善公益报》社 新闻工作者

黑龙江省商务促进合作会媒体顾问

黑龙江省慈善总会――艺企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

哈尔滨仙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哈尔滨仙童基金创始人

绥棱县仙童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