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作家】冯新生:临秋风、品禅茶

 妙趣横生 2020-07-16

读生花妙笔。

看个人神采。

品思想意蕴。

展文化风范。

【心声履痕】


作者简介:

  冯新生(心声):资深新闻媒体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自1979年至今,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征文中获小说一等奖、诗歌一等奖、散文二等奖,千余篇文学作品被新华书店发行的文学丛书选载,500余篇小说、散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选播,300余篇游记散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所编的《课外语文》转载。撰写、出版后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著述有小说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等。

冯新生:临秋风、品禅茶


行游知味之——临秋风、品禅茶

  文 / 冯新生

  中秋望月,古来多少文人雅士为其抒怀!其实,中秋过后,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只要朗空之夜,依然有圆月升起、清辉满园。待曙色显露,圆月就会在西山缓缓落下。哦,秋已深沉!你一如既往,喜爱温着纷繁的梦,听大觉寺黄叶飘落的声音。

  想到月圆月缺,想到叶碧叶黄,想到深秋时段那份无奈的零落,想到尘世间一切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情愫都无以为寄,你便踏着金色落叶,去京西大觉寺涤荡心尘。

  那是没有僧人,但蕴含浓郁宗教文化的古刹。是你很多创作灵感萌动、伸张、绽放之地。

  在禅院老藤寄柏前徘徊,感时光清浅、岁月留香。“大觉”,多高深莫测的词句!你不知道该用什么去诠释其中。寺内,那株古玉兰的春蕾,在西风落叶之时,已成追忆。想春花虽远,夏荷随之呈现;秋果虽多,寒意随之袭来。仅有你难以舍弃的诗文,静静地陪伴你地老天荒!

  行游静思,你不觉已伫立在正殿“无去来处”匾额之下。人生何来?又向何去?景色何在?爱憎何处?一切一切都似乎很近、又恍然很远,其中那段五味杂陈与纠结不清的过程,为何竟让人贪恋不已?你自问自答,无果。想到此,惟有合掌礼拜。

  随着秋风掠过,玉兰院飘来一缕茶香。你忽然想起,茶与禅、诗有很深缘分。你在青壮年时,采写大江南北,所遇名茶不计其数。那时,意气风华、踌躇满志,总认为春光中新茶鲜亮可人,于是畅饮为快。直到两鬓染霜,直到你在人生路途中遭遇尘螨、风烟、噪音、暗礁……被打磨的风光不再、棱角全无,才明白春茶虽美,但因炒制的“火气”短时间未消,阻碍了清热除烦的功效。惟有被“冷落”半年后的秋茶,才可淡化阳春的浮躁,沉淀深秋的内涵。由此,与禅修更为接近。


  始建于辽、历代多有修葺的大觉寺,但见古殿依山而建,古塔抱松而立,千年银杏、300余年的古玉兰连同“鼠李寄柏”、“老藤寄柏”等“奇景八绝”随着你的视线依次呈现。由此,千年古刹显得厚重且神秘。寺后秀峰,见一泓清冽泉水由远而近、环绕寺中,聚在“龙潭”之内,低吟浅唱,不愧有“灵泉”之称。古寺曾有“清水院”、“灵泉寺”之名,与这泓清泉不无关系。近年,这里茶事繁盛,自然也与优质水源密切相关。

  大觉寺地处偏僻,但景色奇美,或许因此才引来多位帝王前来拜谒。辽代君主在此立碑、金代君王完颜璟常来光顾、明朝宣宗帝御赐“大觉”之名,清代“风流天子”乾隆帝曾在此剃度受戒。遗憾的是,风流与禅定难以融合,数日后,乾隆帝因违戒被迦陵僧责打,跑出寺门,仰天慨叹:“仙阙少缘分,凡尘属寡人”。他忆起诸多古刹的山门对联,上写“天雨无边,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只渡有缘之人。”随后,苦笑一声,直奔紫禁城。

  寺内玉兰院内及后山沿途,可见散落的茶座,明志轩、明思轩、知慧阁、敬慧阁、清慧阁、达慧阁等静室清爽雅致、茶香缕缕。穿行其中的茶女容貌纯净自然、待人不卑不亢,连服务问答都是低声细语,与茶文化内核相映成趣。

  在石桌旁、藤椅上静坐观望,我经常茫然如雪、心静如潭、仿佛万千景物都融化于秋空之下。直到茶女悄声询问,直到一片秋叶落在指端……你仰看远去的归雁,平视成熟的秋海棠。让心神与花姿、泉声、茶香、竹影、松风融入一体,很想印证道悟禅师的几句话:“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向玻璃盏注水的声音,让你收回无尽遐思,始感“茶、水、境、人、器、乐互动的妙趣。

  杯中绿茶源自江南茶乡,清明时节空运而来。那时,现场炒制、现场泡制,很得人气,让茶客未到江南,便饱享“苏杭茶趣”。时值秋日,绿色减退、鲜亮不复,又让你想起“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持续之美。画廊下,表演茶艺的是江南女子,身着江南水乡情调的蓝底白花服饰,不发一言、心无旁骛、神态优雅、动作得体,朴素之美与灵泉名茶相得益彰,大可净化品茶者的心灵。据说,那位表演茶艺的女子,曾与山寺中僧尼生活了一段时日,平静的表情、轻柔的动作,彰显几许禅风。

  绿茶入口,青涩感、清纯感连同淡淡的苦味儿相继呈现,继而,舌尖儿“返甘”、余味悠长。这难道就是人生况味?我正思绪万千时,北面廊檐下的“禅茶表演”开始,但见禅茶演示者身着僧人穿的“海青”上场,在悠扬、庄重的佛乐声中,净手焚香,双手合十向宾客致礼,继而,《念佛心曲》在秋空之下回旋,如甘霖滋润身心。继而,演示者面向看客,出示几种“佛手印”姿势,随后,为客人斟茶,演示“高沏低收、煮沸端奉”,似乎把客人带入“禅林心悟”的大境界。


  品茶之余获知,禅茶,不应过分强调茶的品级及种类,也不应过分在意味道及形状。当年雪峰禅师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如蛇,他在木背上提了8个字:“本自天然、不假雕琢”。我想,“禅茶之味”,其理也应与之相近。因禅宗不仅讲求“顿悟”而且有“不可说”的宗义。这一点,在禅茶演示者摆出多类佛手印,喻示一层层深意中略见端倪,(佛手印是仿敦煌壁画上的手姿)。演示者不答所问,观者只能心领神会。至于人们究竟品出什么“茶味”,但凭自身根基与夙缘。 善与恶,美与丑,雅与俗,深与浅,在庄重、深沉的佛乐中被透析、被详解、被过滤、被禅化,如朗月辉映于深潭。

  禅茶的演示,还包括鲜为人知的煮茶过程。由此,让你想起,今人吃茶多冲泡,唐人吃茶多煮制。陆羽《茶经》中,曾作此描述:“煮,水沸先如鱼目,微有声,次如涌泉连珠,再次为腾波鼓浪,虽说过此遍不可食,但就是这三沸,便使茶煮得‘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澹月’。”

  你在玉兰院香茗雅乐中陶醉,用心去感悟七叶树的摇曳,又何必留意跨院的敲棋与闲谈?人生的得失荣辱、曲折坦途,都应交付自然去打理。

  你依稀记起,佛教着作《五灯会元》一书中,景岑禅师的几句点拨:“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则向火。”平常、自然、朴素、随意,实乃人生难得、难做之举。世人都知轻松、自然、随意是惬意事。然而,面对五彩诱惑,能淡定如初的,又有几人?

  走出茶院,看《茶院介绍》的几句小诗,很有滋味。作几字之改,便应季节:大觉云霁,天如洗。骑驴过秋山,流泉古木,茶香如缕,更有桂香徐来,又被古寺钟催起……



作者个人栏目作品链接:

【心声履痕】冯新生:茄汁芦笋

【心声履痕】冯新生:秭归粽子

【心声履痕】冯新生:酒的服饰,也疯狂

【心声履痕】冯新生:粥品斑斓

【心声履痕】心声:胡同、亲情、“金镶玉”……

【心声履痕】心声:茶色禅思(二篇)

【专栏作家】冯新生:消夏偶感(古诗词三首)

【专栏作家】冯新生:稻香湖畔掠影

【专栏作家】心声:闲赏内画壶

【专栏作家】心声:船宴兮,归来!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举箸感侠风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黑暗中品味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冰窖感清凉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茹素也怡情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夜饮鲜啤,难忘2003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食粥怀古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伟人“即兴用餐”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寻访“驴打滚”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康陵春饼,别有滋味

【专栏作家】冯新生:京城食趣之——品太极芋泥

【专栏作家】心声:京城食趣之——暮雨黄叶村

【专栏作家】心声:行游食趣之——太白楼与太白鸭

【专栏作家】冯新生:行游食趣之——秋晚湖景行

【专栏作家】冯新生:月夜古琴台

(关注:文化范儿)

(图文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

正在浏览此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