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毕力赫金矿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南缘,是一例与花岗闪长质斑岩有关的大型(> 24 t)金矿床(图1)。该矿床以大量自然金颗粒产于具有单相固结结构(UST)和富硅酸质熔体包裹体(MI)的石英中为典型特征。 前人研究指出毕力赫的UST石英属于石英斑晶,金直接沉淀于硅酸质熔体相,属于岩浆型金矿化的罕见实例。而实际上,矿区还发育典型的热液脉状金矿化,主要集中在早期石英-钾长石-白钨矿-黄铜矿脉和稍晚的灰黑色条带状石英-磁铁矿±黄铜矿脉(类似于A脉)中,而更晚期形成的辉钼矿±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脉(类似于B脉)通常是贫矿化的。并且,矿区发育大面积以绿泥石-绢云母-伊利石-方解石±电气石为主的绿色蚀变,以及局部的钾化蚀变。显然,毕力赫金矿存在流体出溶,那么对于具有高流体/熔体分配系数的Au来说,流体出溶对于该区的金矿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1)毕力赫UST石英样品中常见指示流体饱和的显微晶洞结构,暗示在UST石英形成过程中富流体的条件(图2a-d)。毕力赫UST石英在镜下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颜色,可以分为棕色(brown zone)和无色(colorless zone)两种石英域。其中前者几乎不含熔体包裹体,但高倍镜下可见大量透明的微米–亚微米级包体(< 5 μm),金基本上都分布在该石英域内;相比之下,无色石英区域内含有大量半透明、细结晶质的硅酸质熔体包裹体(3–50 μm),但通常是贫金的(图2e-h)。 图2 毕力赫金矿中UST石英的岩相学特征 (a)平行的梳状石英层被条带状石英脉穿切;(b)弯曲的梳状石英层以及两侧细晶斑岩中的石英晶洞;(c)UST石英层连接石英晶洞;(d)UST石英中可见沿裂隙产出的硫化物;(e)棕色石英域中的串珠状金线;(f)UST石英中的棕色和无色石英域;(g)棕色富Au和无色富MI区域的显微特征;(h)棕色石英中含大量微米–亚微米级的包体. (2)光谱特征显示,富金的棕色石英域具有更高的分子水(晶格缺陷)和明显的白云母OH峰,暗示该石英区域内存在大量的液相水和白云母包体(图3)。此外,棕色的UST石英区域具有扇形(UQ1)或者自形振荡环带状(UQ2)的CL特征,而无色石英域则显示出相对均一的CL结构特征(UQ3)(图4a)。从UQ1到UQ3,石英的微量元素呈现出系统性的变化,其中UQ1+UQ2更加富集流体迁移元素,如Na,K,B,Fe,As,Mg,Mn和Rb等,并且这些元素表现出与Al的强烈正相关关系,暗示明显受白云母和流体成分影响的特征。而UQ3中的微量元素表现出与石英斑晶成分更为一致的趋势,但相对富集Ge和B以及具有更高的Ge/Ti和Ge/Al比值,指示了比石英斑晶更为演化和富流体的熔体环境(图4b)。 图3 毕力赫金矿UST石英光谱学特征 (a)不同UST石英区域的红外光谱特征,其中棕色石英区域具有明显的白云母OH峰,以及更高的水含量;(b)拉曼光谱显示棕色石英中部分微米–亚微米级包体具有白云母的OH峰. 图4 毕力赫金矿UST石英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剖面图 (3)岩相学和矿物成分特征显示,毕力赫成矿母岩浆具有相对贫水,贫S,较高的F/Cl比值,以及高的B含量。此外,UST石英到典型热液脉体中的金成分表现出连续的演化特征,比如随Au/Ag比值降低,表现出升高的Au/Cu和降低的Au/S比值特征,暗示了流体成分和温度的变化。 图5 毕力赫金矿UST石英形成模式图 Au主要赋存在具有UQ1或UQ2特征的石英中,UQ3仅偶见意外捕获Au. |
|
来自: 昵称48503472 >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