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齐光瑞:读张美春的诗集《清浅时光》

 妙趣横生 2020-07-16

齐光瑞:读张美春的诗集《清浅时光》

纤云弄巧皆情怀

  ——读张美春的诗集《清浅时光》

  

  因为文学梦一直在萦绕。所以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了“文化范儿”这个自媒体平台。只为给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们提供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虽说也曾策划了轰动全国的“城管PK厅官”事件,使“文化范儿”名声大噪。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文朋诗友们自娱自乐的交流平台。正因为此,有许多文朋诗友们在“文化范儿”上登台亮相,使“文化范儿”拥趸快速发酵,粉丝儿成几何状增长。本书作者张美春就是这众多文朋诗友中的一位佼佼者。

  张美春女士在第一次和我说让我给她这本诗集写序言时,我在第一时间拒绝了。但过后一想她对文化范儿的支持力度(不仅稿件支持,而且捐赠稿费,参加活动等等)我还是答应了下来,说给她写几句推荐的话。于是,她将部分书稿给我发来。

  我曾经亲手编辑过张美春的稿子。我不知道别人读诗歌作品时是什么感受。我个人觉得:诗歌是分性别的。试想:让小资感情充沛的林黛玉去写岳飞那样壮怀激烈的《满江红》,那绝对是暴殄天物!别说林黛玉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算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那些女诗人,什么薛涛、蔡文姬、梁红玉;什么朱淑真、鱼玄机、李清照,你让他们去写李白那样的豪放诗篇,或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

  这就如同老百姓的俗语所说:“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该谁的活儿,就得谁干。”一样。文人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女性作者就该风花雪月一些,男性写手就要放眼苍生。因为女性天生就是“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张美春女士就是典型的女性写手。她的作品灵动飘逸,细腻温婉,大多作品都是从个人的视角切入,再展现悲天悯人的宏大情怀。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汩汩地流过读者心田,体会着两岸美不胜收的风景,思索时代与人生的潜流,找寻自我生命体验和群体情愫的契合,从而叩开社会心理潮汐之门楣。让我们从她的诗作中找寻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及对人生的体悟,和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爱。其作品中流露出的现实感伤,情志追怀,理想诉求,浅吟低唱,均于清隽蕴藉中秀出诗意境界,温馨平和里又潜动着家国情怀。

  这位1971年出生的女性诗人,曾在《台州文学》,《文学青年》,《青春诗歌》,《长江文艺》等多家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其中诗歌作品《往事》获全国青年诗歌大赛三等奖,《心窗》获全国爱情诗大赛二等奖,《夜秋香》获全国现代诗农民乡土气息组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并出版了一部诗集《紫色秋绪》。她自己说她是:“爱写些点点滴滴的文字,来沉淀自己的心情,不为别的,只为在清浅的时光中,留下那份美好的回忆。最欣赏冰心的一句名言:早晨的波浪已经过去了,晚来的潮水又是一段声音。”

  的确,这部《清浅时光》作品集,主要写了她的心情,且以伤感的抒情诗歌而充盈。她自己这样说:“我喜欢雨、春天、秋日、冬季、静夜为多,这四季的轮回,这雨夜的婆娑,让人思绪纷飞,会一气呵成,人生的感促在回眸处,总有回忆的气息,尤其散文的随笔,都是岁月里留下的那份美好,看似平淡简单,但与时光共饮,品着喝着,却也余味幽香,宁静而安暖。”

  确实如此,你看我随手摘两篇她的作品:

  《听海》

  听着海

  听着你的倾诉

  听浪花与白云的私语

  听光影与海岸线的喋喋不休

  听黄昏日暮下的幽静

  听海风的吟唱

  听你哭泣的声音

  飘满思乡的呐喊

  浅足细沙

  一弯弯温软的海韵

  铺展成一道道生命的脚印

  走过四季的轮回

  走过天涯海角。

  在某个眼眸深处

  跌落成串串珍珠

  洁白的生命

  沉淀了许久的忧伤

  爱你不因你的美

  更因博爱的光泽

  珠圆玉润

  却也晶莹剔透

  你听

  海也这么说…

  诗人先“以一种典雅的姿势凭海临风”中同大海对话,如幻似梦,似有若无,又远又近,如电影蒙太奇般的不停变换、闪回,用“听你哭泣的声音,飘满思乡的呐喊”的意象,把自己对大海的情怀尽情地诠释。再进一步涂抹:“浅足细沙/一弯弯温软的海韵/铺展成一道道生命的脚印/走过四季的轮回/走过天涯海角/在某个眼眸深处/跌落成串串珍珠”如此图画般的意象极大的增强了诗人情感的穿透力。

  再如:《剪一段清秋》

  剪一段清秋

  让时光荏苒于书色

  浅浅淡淡的熏黛

  微微激漾的水波

  如水乡的女子

  简朴素色

  清寂着一世的年华

  剪一段清秋

  让水墨烟霞

  定落于你的笔下

  不要挥豪

  只要轻轻捡起

  便是一幅秋水长天

  剪一段清秋

  让落叶匆匆

  寄相思于你

  不为别的

  只为老去的岁月里

  安静如水,清秋如梦

  却也风尘万种

  小诗不长,分3个自然段,每段开始都用“剪一段清秋”来引导,在自己的心灵与感情里悟出诗的意象。

  书色、熏黛、水波、女子、烟霞、长天、、、、、、如此分组构建心灵上独自存在的自然景象,用最质朴和简洁的语言,流露着诗人最根本的愿望:剪一段清秋/让落叶匆匆/寄相思于你。

  如此有声有色,不仅仅限于诗句蕴含的灵魂意象,还显现出诗人灵性的俏皮。诗人不单是采取服务于诗意境开端、过程的词句本意的迁移,最主要是小诗折射出来的:“只为老去的岁月里/安静如水,清秋如梦/却也风尘万种”之收笔留音的效果。

  从而让读者在跟着诗人抒发诗意的层次上,不由自主地被感染,情不自禁地渗入到诗人心境上的内涵。

  我不是诗人,虽然也写过口号式的现代诗和老干体的四八句。但一直不敢说自己是诗人。因为我写不出来这些诗意满满的句子。让我为诗集写推荐类文字,也的确是强人所难。但我觉得: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既然诗歌属于文学的范畴,虽然它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但用文学的角度去审视它,就总不会有偏差。

  诗歌绝不能放弃民族视野的空间,更不能忽视他的社会效应。当今社会,随着自媒体的流行,许多爱舞文弄墨的人开始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时常发一些追忆感动心灵的分行句子,美其名曰“诗歌”。有的是用唯美写作的诗语言来进行个人化的演说,有的是行笔时将诗意的潜意识不留痕迹地放在读者再次延伸诗意境的空间,以诗实体张扬的意化锐力来表现自我;有的则是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悚语言,甚至粗俗不堪地提及性器官加动词来吸引读者。这就很值得商榷了。

  这些年,我们追求金钱,我们变得浮躁。文化上,我们只关心绯闻秘史,斥主旋律为笑话,打着个性解放,写什么“睡你”“泡你”“撩妹”等博人眼球的文字。将快餐文化都弄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追求自我。说是释放个性,讲究人性,科学发展,追求和谐。可每个人心里都是饥渴而焦灼的,没有健康的精神信仰,只想金钱、美女和升迁,说得好听,是信仰多元化,其实还不就是主流文化精神的缺失。就这还动不动就戴上文化的桂冠,穿上文化的外衣,打出文化的幌子,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带着功利性很强的政治色彩,说白了,这就是伪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致。

  文化是啥?《周易》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看到没?只有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相融合,这才是有文化。用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话就是:“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这说明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素养,一言一行中体现着你的文化。通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谈吐举止、生活方式、观点见解等方面的表现,来考察其价值和品位。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一首诗歌的文化品位,在于作者和读者心里普遍认同并自觉执行的观念和方式,这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思想、道德、知识、智慧的集萃,也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旗帜和思想的导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作家、诗人、艺术家就该自主地去关注社会的情结,写出纳入民族共性品读的作品来。同理,诗人想要自己的诗歌作品渗透灵魂,那诗人自己就必须做一个有灵魂的诗人。可喜的是:张美春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

  诗艺术是诗歌作品本身体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怀和品位也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读了这部《清浅时光》,您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诗人张美春的境界?

  

  齐光瑞

  2016年5月12日

(本文系作者为张美春文集《清浅时光》作的序言。编到这里时,有删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