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夔:无学历无官职的斜杠青年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0-07-16
姜夔着色像(清·叶衍兰绘)

作者:珮安歌,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提起宋朝的优秀词人,我们也许很容易想到苏东坡、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晏殊等词曲大家,这些人不仅在文学史上有极高地位,更是大多担任过朝廷命官,一生实现了瞩目的政治成就。

他们大多在年轻的时候考取进士,进入仕途,虽人生不乏跌跌撞撞,甚至屡遭贬谪,但至少都有过实现理想的愿望和机遇。

在这样群英荟萃的词曲时代,姜夔这个名字被掩盖了光芒。后人虽知道那首流传千古的《扬州慢》,很多人却对作者知之甚少。

而若是细细探究,则发现他是为数不多的未中进士、未入仕的宋朝词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从来没有过一官半职,也未考取过正经学历。

不仅如此,他一生漂泊流浪,游走江湖,连普通人的安稳生活水平都没有达到。

然而,清贫的生活却没有让姜夔的才华逊于他人,他对音律、词曲、散文、书法、音乐,皆是精通,曾有人评价他为继苏东坡后又一全才。

他自己作词作曲,将作品卖给酒楼,以此勉强维持生计,他所著的词曲在大街小巷传唱,文字和旋律一如他本人,穿梭在车马人流的繁花似锦中。

迷失的方向,流浪的人

姜夔其实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也是担任朝廷命官,只是传承到他这一代,家中已经大不如前,尤其在他少年时经历父亲去世后,更是过上了食不果腹的日子。

十八九岁时决定外出讨生活,一路颠簸流离,流浪于世间的山川河流。

对于那时的寒门学子,进入仕途的方式大多是科考,姜夔也不例外。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想让这位贫穷的少年生活地简单一些,姜夔四次参加科考,四次名落孙山,不仅入仕的愿望遥遥无期,更是在家乡父老面前颜面尽失。

于是,他再一次踏上了远行流浪的道路,这一次,更加迷茫,不知去往何方。

其实,此时的姜夔,又何尝不是带着巨大的勇气,命运似乎为他关上了所有可行的门,但他却并没有放弃生命与希望,也许算不得大彻大悟,也谈不上涅槃重生,对他而言,努力活着,都并不容易。

如罗曼罗兰所说,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继续活下去,没有比这更本质的英雄主义了。

再次启程后,姜夔主要在江南一带流浪,将自己所写的词曲卖给酒楼舞楼,以此勉强维持生计。

他的作品婉转动人,意境优美,配上柔和的旋律,自是在大街小巷传唱。姜夔的生平代表作《扬州慢》也是这个时期所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作此词曲时,姜夔正面对着萧条凄惨的冬日扬州,不禁感慨起扬州今非昔比的变化。他以曾经扬州的一片繁盛,对比如今的满目萧然。他指出,造成如今景象的原因皆是战争,那些腥风血雨的残忍杀戮,不仅夺走了这座美城的风光,更是成为了扬州人不愿提起的心痛。

杜牧曾在扬州任职期间写下了很多关于扬州的经典著作,豆蔻清纯,青楼美艳,姜夔觉得,杜牧见到如今这样的景象,怕是也要心痛不忍。

好一个“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江桥流水一如往日,然而周边的寂静宣示着此处早已没有生机,鲜花每年还在盛开,却不知谁人还有心情前去欣赏,却不知谁还能在盛世之下看得懂这些风景。

这首《扬州慢》迅速走红,姜夔也成了小有名气的词人,此番走红也让他的更多作品被一些同行熟知,姜夔也因此得以结识如范成大这等文坛大家,范成大还数次邀请姜夔作词,让府里歌妓弹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姜夔《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姜夔《疏影》

这两首《暗香》、《疏影》便是姜夔在范成大家中所作,后人对这两首词表达的具体旨意说法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姜夔以真实细腻的写物技巧,在优美的音调下,悄无声息地潜入每位听众的思绪与情感。

皎洁的月色下,清冷的梅花园中,笛声与佳人,风景与美貌,都是姜夔眼中最难得的画面,他自认是渐渐衰老,江郎才尽,然而这样的景色,还是让他看到了美丽背后的意境与情绪。这段记忆也在日后不停叨扰着姜夔内心深处的思念,他将梅花化为寄托,他又一次看到那样茫茫的大雪,那样的梅花,却不见曾经共同赏梅的人。

没有了记忆中的人,梅花,仿佛也不再有绚烂,只得在风中片片飘零,无所依靠。

姜夔在词中提到了寿阳公主的典故,相传寿阳公主休息时,几片梅花随风飘落进房间,其中一片梅花落在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浸渍后竟留下梅花印记,显得寿阳公主更加妩媚动人,这也是古时“梅花妆”的由来。

不知在姜夔看来,是不是认为那片梅花似有灵气,这才留下了美丽的印记。

姜夔还引用了王昭君出塞匈奴的典故,他问道不知昭君是否不习惯异乡的环境,思念故土,也许姜夔在表达希望自己思念的人也可以返回故地,二人可以再度重逢。也许在他看来,王昭君似乎也如梅花,虽然寒风无情将其吹落别处,却也期待可以再次乘风回到魂牵梦绕的曾经。

姜夔的笔下,梅花似乎有各种情感,有思念,有期盼,有归根,也有哀怨。然而在我看来,这些,何尝又不是姜夔自己,他的人生,便是在那么多身不由己的经历中,不断挣扎着努力生活。

《姜白石诗意》吉林·高向阳

残酷的现实,柔软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姜夔虽然屡次面对生活的冰冷,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一颗火热且柔软的内心,苦难的生活造就了他很高的共情能力,他同情着世间有不幸遭遇的人们。

他会在遇到苦命身世的女子写下“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在听闻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女子被迫嫁与不相爱之人郁郁终生的故事时写下“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在很多后人学者眼中,姜夔也是个写情诗的高手,如他写下的对倾心之人分离时的不舍: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僛僛。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姜夔《鹧鸪天·辇路珠帘两行垂》

元宵节下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的思念寂寞形成了对比,姜夔在词中表达希望自己明天到来时一切都可重新开始,继续生活,却不想月色下的愁绪,是那样清冷,也是那样地不可躲避,防不胜防。

更有历史相传,姜夔年轻流浪时曾偶遇心仪女子,因自己生活不够安定而下决心返乡科举,希望来日可以带着荣光与希望再来与女子重逢。然而,二人的这次离别,就是一生再未相见。多年后,已入中年的姜夔依旧忘不掉这段情感,曾写词以怀念: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姜夔《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

姜夔似乎对当年的匆匆一别略有后悔,他想象着对方一定也是非常思念自己,也许在岁月中衰老了容颜,也许在愁绪中不再年轻貌美,但事实早已注定,旧人早不知去向,有缘无份的故事必将成为二人这段生活的主要内容。

于是,此生勿相见,山水不相逢。

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局部

怀才不遇的人,高风峻节的魂

姜夔后来娶了范成大的歌女,二人郎情妾意,夫唱妇随,这也成了姜夔的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灿烂时光,让这个流浪的人,首次有了家的感受。

如现在所说,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虽然成亲后的姜夔夫妻感情甜蜜,然而却还是要回到冰冷的现实,现实就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姜夔无稳定收入来源,二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姜夔于是凭借着在文坛结识的朋友,希望被推荐入仕,杭州富贵公子张鉴欣赏姜夔的才华,曾提出帮姜夔买个官做,这对姜夔来说,其实是个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然而,姜夔虽然贫穷,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高与风骨,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入仕方式,宁肯粗茶淡饭,潦倒一生。

姜夔就是这样,带着各领域皆有造诣的才华,终此一生,一生都在流浪和漂泊,多少百姓夜晚听着歌楼中传来的优美歌声,却鲜有人知道,词曲的作者,此刻还在为明日的饱饭发愁。

用现在的话来说,多才多艺的姜夔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也许如果他运气好一点,如果命运眷顾他一点,他也该是个响彻文坛的才子。

苏轼笔下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汪曾祺曾说过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大概,都是姜夔一生求而不得的日子吧。

-作者-

珮安歌,一个热爱文字和火锅的正经少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