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洲:老人去世孝子“封钉”的来历 老人去世孝子“封钉”的来历 在我们苏北民间,有一种叫“封钉”的习俗,就是说无论哪家有老人去世了,老人的几个儿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不管离家有多远的路程,他们都要赶回家奔丧,因为他们有个最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封丁”(如果死者没有儿子,便让侄儿或者代替)。主丧者要从几个儿子的头上每人剪下一撮头发,用红纸包好,等到死者的尸体(现在大多数是骨灰)装入棺材(骨灰盒)的时候,将头发钉在棺材(骨灰盒)上面的钉眼里。主丧者一边用斧头往棺材眼里打钉子,一边要让死者的儿子们大声喊“父亲端灯”。据说,只有这样做,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能有光亮,不然永远是黑暗。 “封钉”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个故事哩。 从前有一个书生,从小刻苦读书,为人和蔼善良,对父母更是十分的孝顺,只要父母想吃什么东西,书生会想方设法地弄到。即使寒冷的冬天里,书生也能到河里捕鱼让父母吃。所以,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不夸这个书生是世上少有的好人。 有一年,书生的父亲不幸得了不治之症,多方医治无效,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人生最大的不幸,莫不过是与亲人的离别。书生抱着父亲的尸体痛苦不已,几次哭得死去活来。有时哭着哭着还往棺材里跳,说要跟父亲同去。众人只好七手八脚地把他拉住。 死人终究要入土为安的,两天后就到了父亲大殓的时刻,可书生还是痛哭不已要往官场里跳。亲友们再三劝慰,书生总是不肯听。大家没有办法,只好把书生强行从棺材里拖出来。随后,将棺材盖盖了起来,并钉上了铜钉。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惊叫起来:“不好,公子的头发被压在棺材盖里了!” 原来,大家只顾拖拽书生,只顾盖棺材盖、往棺材盖上钉钉子,并没有注意那根铜钉绕住了头发。不管怎么说,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按照办丧事的规矩,钉了钉子的棺材盖是不能再打开的。 就在大家一时不知怎么办的时候,主丧者急中生智,连忙拿起剪刀把书生的头发剪短,把事情处理过去。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的人们都知道了。因为那个书生是个大孝子,后来有人家干脆仿效起来,如果家里老人去世了,就象征性地从孝子头上剪下一小撮头发,并用红纸包起来,当死者入殓后即把它钉在棺材眼里,借以表达子女对上人的孝敬和怀念之情。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种风俗。 朱乃洲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阜余镇 其它征文链接: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朱克雄:漫话国家级非遗项目--华亭曲子戏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征稿内容: 流行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或申遗价值)的方言(包括方言类别的科研,典型方言、人称、物称、方言点、方言岛、方言井现象的描述与考证),民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童谣、儿歌、民歌、民谣、故事、传说、民俗(包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习俗、祭祀、婚嫁、丧葬、乔迁、交际、交易、生产、生活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专业论文等。 征稿时间: 从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至2019年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