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刘若敏:英雄王金才

 妙趣横生 2020-07-17

刘若敏:英雄王金才

 英雄王金才

  一九七二年秋天,我家搬到通河县以后,就听说通河县在抗日战争后期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金才。一九七九年五月,通河县文化馆召开文学爱好者座谈会,听李广忠、魏连发老师讲过王金才的战斗故事,鼓励我有时间写一写这位英雄。从那时起,我就留心搜集有关王金才的资料。

  一九八三年,我被调到县人大工作,与县政协在一栋楼办公,经常与政协文史办主任王志民碰面。有一天,他把我找到他的办公室,让我为《政协文史资料集》写稿,他给我出了四、五个选题,有老五团、李东光、王金才、高铭三等。这些选题我都接了,但我最先写的是王金才。因为王金才资料我积攒的最多,不仅县志办的王玮、县公安局的盛连江给我讲过王金才的事迹,而且我还采访过王金才堂弟王金庭。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纪实文章,由王志民主任发表并上报省政协文史办。

  后来我到新闻媒体工作了,一直关注着王金才起义事件,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大约是一九九六年,哈尔滨市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李盛彬到报社找我,给我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情况。他当年曾在通河县做地下党工作,与王金才、李录有过交往,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一九九八年,通河县党史办主任高顺福告诉我,他找到了王金才的侄子,希望我能去采访。于是,我向总编要了车,来到了通河县。在高顺福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距通河县约四十公里的祥顺乡魏玺村,拜访了目前王金才唯一活着的亲人王斌。

  王斌是一九二七年生人,幼时在通河读书。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他曾在叔父王金才家住了三年。王金才起义前夕,专门将其送回乡下躲避。王金才英勇就义后,王斌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如今享受民政优抚待遇。

  谈到叔叔王金才当年的英雄壮举,他回忆说,当时叔叔肯定是受到了抗日联军的影响,才领导了“四?六”起义,成为威震伪满洲国的大英雄。日本鬼子有个说法是,“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王金才”,可见日本鬼子对王金才事变十分打怵。

  据史志材料记载,抗联部队大部分进入苏联边境地区以后,仍有几支小部队留在通河西部和北部的铁力、巴彦、木兰、东兴、凤山等地区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使这一地区成为抗日基地。日寇为了扑灭抗日活动,打着维护伪满洲国治安的口号下,推行“保安矫正”和“思想矫正”制度,残酷镇压人民群众。

  一九四五年正月初一和初七的两个夜晚,全副武装的日伪警特乘汽车到通河县北部凤山、凤阳、万柳、清茶等村屯,用突然包围的方式,以查居民证为名,按照已拟好的名单进行逮捕。被捕的老百姓,在警特的押解下,连夜送进通河或依兰进行残酷的审讯。被“矫正”的百姓人人受酷刑,个个身体遭摧残。审讯室时时传出的拷打用刑声,痛苦的挣扎声、反抗的叫骂声,撕人心肺。在审讯中,仅万柳屯就有二十人被打死,扔到江里。

  满城腥风血雨,孕育着不满和反抗。伪通河县警察警备队看守着矫正局的临时监狱。王斌的叔叔——警备队分队长、执行警尉王金才,当时担任看守班长。王金才一九〇六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通河县三站村(原大通县县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都是穷苦的佃农。他十岁时才上学,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辍学给地主做长工。一九二四年他参加东北军,当过抗日将军马占山部下的骑兵,部队战败后失散回家种地,有时在城里卖零工。一九三二年五月,日本侵占通河后,王金才当了伪森林警察,但他有正义感,不嫖不赌。

  一九三六年,王金才去木兰“剿匪”,出于同情心理与抗联战士遗孀岳氏成亲,并扶养抗联烈士的两个儿子。日寇残酷“矫正”过程中,王金才看到曾参加抗日的人和无辜百姓身受毒刑,激起了民族义愤,他决心要救狱中的人。他对狱中的人讲:“你们不要上火,也不用着忙,我想法救你们”。王金才秘密串联警备队的看守警察们一起开会,动员说:“中国人没好,咱们得拉出去,上苏联。”

  据王斌回忆,一九四五年四月初的一天,叔叔就找了马车,亲自把他送回三站。他当时正在读书,心里很不愿意,对叔叔的冷漠做法也不理解。直到起义爆发,他才恍然大悟。四月五日夜十二时,王金才等人按起义计划,打开西门里康生院临时监狱的各房号门,放出狱中的百姓。告诉他们选择回家或者参加起义打日本鬼子都可以。被放出来的人,都愿意跟王金才走,拿起木棒随着起义的警察打鬼子。起义者分头行动,一部分人占领了电话局,砸坏发报机、掐断所有的电话线。打开军械库、被服库,起义的二百多人得到了装备,并将多余的枪支和弹药用汽车运到北城门。顿时,通河城枪声四起,火光冲天。“红军来了,通河翻过来了,打日本鬼子。”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全城。

  城内突然的枪声和愤怒的持枪人群的出现,使日伪警特惊恐万状,负隅顽抗的当场击毙,其余的魄散魂飞,四处逃窜。日伪县长和部分日本人逃到江沿,龟缩在营林署小白楼里顽抗。战斗中孙录不幸被流弹击中,光荣牺牲。王金才带领百余人的起义队伍乘汽车和七、八辆马车奔向北山。

  王金才率众起义,使伪三江省军警宪特总部极为震惊,急忙调兵遣将镇压。起义队伍由于不知去苏联的路线,又得不到外援给养,在敌人疯狂的围剿和骗降中,经过大小六次战斗,起义队伍很快地失散了。五月初,起义的领导者王金才被祥顺伪警察分驻所所长任文兴(特务)逮捕,八月十日,王金才等二十九人在佳木斯英勇就义。三十九岁的王金才,为了拯救通河人民,率伪警察起义,为通河人民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抗日诗篇。

  据王斌回忆说,通河人民为怀念抗日民族英雄王金才,将他叔叔的灵柩放在城皇庙,供人们瞻仰。一九四六年三月,通河县民主政府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追悼大会。县政府决定将协和国民优级学校改名为金才学校,把原城内协和区改为金才区。

  2001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