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王海龙:阳春三月趣事

 妙趣横生 2020-07-17

王海龙:阳春三月趣事

 阳春三月趣事

  三月的江南已是桃红柳绿,绿草茵茵的季节,和煦的暖风随着春的脚步来到塞北,来到呼兰河畔,这里的冬还睡眼朦胧,刚刚醒来。听到春的敲门,冬急忙找洁白的外套,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雪的影子。雪在暖阳的感召下,已偷偷的藏入坑里,河里,换个形态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三月的呼兰河畔,大地又换上深秋的外衣,放眼望去,一片苍茫辽阔的景象。河里的冰在正午变得松松散散,一汪一汪的水象鱼鳞一样散布在河面,岸上的垂柳的枝条开始泛起绿意,枝条变得柔了,嫩了,枝条上鼓起密密麻麻的小白包。 早春的天气虽然还是春寒料峭,早晚沟里,坑里的雪水还会结一层冰,但同寒冷的冬季相比,人们还是脱去厚厚的棉衣裤,换上绒衣绒裤也感觉不出冷。

  我躺在松软的土地上,望着蓝天上的一朵朵白云自由飘荡,我的思绪在和煦的春风里徜徉,小时候在阳春三月发生的趣事好象在昨天一样。一幕幕往事萦绕眼前。我小时候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来消遣。那时村里孩子多,大人和孩子们自己创造物件自找乐趣。生活在农村的六七十年代的人都记得,吹高粱杆“叫叫”吧?生产队时每个队都种高粱,高粱秆家家都有,掰一节高粱秆,在高粱秆的一面用小刀挖一个四方的坑,在另一面用小刀撬开一块高粱秆的皮,当舌头,抠出高粱秆的瓤,一个叫叫就做成了。那时我家后院有个叔叔,他做的叫叫最好,吹起来的声音最好听。他能用叫叫吹奏出很多好听的曲子。每天放学,孩子们都会围在他身旁,有让他做叫叫的,有让他教怎样吹歌曲的,他总是满足孩子们的要求。随后的几天里,在学校操场上,在大街上,到处能听到孩子们用叫叫吹奏的,不成熟的乐曲声。

  我上小学时,学校前面有一条排水的壕沟,冬天的雪融化的雪水,积聚在壕沟里,早晚壕沟的水面上,会结一层能托住人的冰层,男孩子们早上会很早来到学校,先不进学校教室。都到壕沟里打出溜滑,跺一跺脚,冰层会象往水里投一个石块一样,一圈一圈的象涟漪一样炸裂,同时伴随着:吱嘎吱嘎的声响,胆小的孩子赶忙跑到沟岸上,其实壕沟的水只有一尺多深,是淹不着人的。从冰层漏到水里,裤子会灌满水。回家换吧!会遭到大人的责骂,不换吧!湿漉漉,凉飕飕的得遭一天罪能趿干。我有一次从冰面掉到水里,裤子都湿透了,回家去换,遭到母亲一顿揍。没过两天,又去冰面上玩了,贪玩是小孩的天性吧!

  三月里起春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田野里大地上,漫无遮掩,可以随处跑,随处的串。迎着风跑,拽着风筝的线,风筝会越飞越高,有时风筝的配重掌握不好,风筝刚起来,也会摇摇摆摆,作势要起飞,突然一头扎到地上。我们做的风筝大多数是八卦型,用高粱秆或树条做成两个正方形,把两个正方型错开叠加,就是八卦型,用绳子固定,把八卦框架糊上纸,在八卦上栓一条线,在八卦底部栓一条配重的尾巴。八卦风筝就做成了。我记得汪大爷的风筝做的最好,他是用竹子做的框架,把竹条弯成圆形,圆形的竹条一边安一个翅。把许多的圆形圈用绳子连在一起,在圆形圈上糊上花花绿绿的纸,他的蜈蚣风筝就做成了,蜈蚣风筝能飞得好高好高,得用一条粗绳子牵着。他还设计蜻蜓给蜈蚣送饭的节目。在牵引蜈蚣的绳子上,安一个滑车,在滑车上安装两个象蜻蜓翅膀一样的,用竹条和纸做的翅膀,翅膀碰到外力可折叠,在地面把蜻蜓翅膀打开,借着风力,蜻蜓就向蜈蚣飞去,到了蜈蚣近前,滑轮遇到阻碍物,蜻蜓翅膀折叠,蜻蜓没有风的推力,蜻蜓会沿着绳子回落地面。有时把蜻蜓下面挂一挂鞭,在蜻蜓刚离开地面点燃,鞭在几十米的高空还噼啪乱响,在几里外都能听到。那时我想:我能坐在蜻蜓上,到天上遨游一番多好。

  村庄还是以前的村庄,土泥路变成水泥路,茅草房变成红砖瓦房,街路上几眼鹿轳井不见了,被自来水代替。街路两边的路灯,就是漆黑的夜晚也照的通亮,村里的老榆树不见了,刚长起来的枫树还不能纳凉。村里的大多数孩子都到城里上学去了,留在村里的十几个孩子,也每天坐通勤车到十几里远的镇上上学。年节一过,年轻人又都离开村子,到外地拼搏。老人们固守田园,同我一样在回忆里,寻找曾经的快乐。

  (哈尔滨呼兰作协会员,在呼兰之声,文化范儿,黑龙江网络作家, 百度发表几十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